湖海和鸣、携手共进,唱好“双城记”是关键一招。
“人在杭州,‘动动手指’就办好了宁波的房产转让,文件还能包邮到家!”市民王先生常年杭甬两地跑,近年来“同城”感越来越明显,“从杭甬‘一网通办’专窗,到现在很多业务‘一指通办’,智慧互联肉眼可见”。
作为现代城市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强劲助力,杭甬在数字化改革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一体化建设“平台+大脑”、政务服务中心合作建立“一网通办”专窗,且双城共同打造城市信用联盟品牌,实现“天一分”和“钱江分”互认。
截至目前,杭甬已归集共享1100多类数据,100余个高频事项实现跨市无差异办理。
唱好“双城记”,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浙江引领全国风气之先。
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杭州与宁波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唱好“双城记”,共同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围绕唱好杭甬“双城记”,近年来,宁波、杭州两市聚焦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力、高端制造竞争力、服务品牌影响力、资源要素配置力及城市文化软实力,动作频密,成果连连。今年上半年,杭甬两市GDP占全省比重近45%。
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报告提出,高水平唱好杭甬“双城记”,聚力攻坚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构建杭甬优势互补、错位协同、携手共赢的发展格局,健全甬舟、甬绍、甬台一体化同城化发展机制,更高水平促进设施共联、创新共进、产业共兴、服务共享、生态共保,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市圈和世界级大湾区。
如何“深化构建优势互补、错位协同、携手共赢的发展格局”?
概括地说,宁波要做好“错位+协同”“港+城”“陆+海”三篇文章。
“公司的总部在宁波,同时在杭州设立研发机构。”蓝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玉龙感触很深,宁波的制造业基础雄厚,单项冠军企业总量连续7年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而蓝卓的主要客户就是制造企业,杭州的数字经济发达,双城联动为蓝卓提供了强大的智造、人才和技术支持。
事实上,近年来,宁波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从“错位+协同”入手,推动两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深度融合,形成高效分工、竞合共赢——
杭绍甬三市联合组建环杭州湾创新联盟,合作承担省级研发攻关项目82项,联合攻克“卡脖子”技术10余项。
杭甬联动打造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五大标志性产业链。其中,2023年五大标志性产业链宁波产值达6780亿元。
两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省比重达32.3%,智能装备产业链共实现产值492亿元,杭绍甬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达69.2%。
城更近,人更亲,产业更亲密,成为“双城记”最真切的写照。
与此同时,“港+城”的文章也在同步推进——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宁波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围绕打造国际港口名城,大力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锻造硬核力量,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新华·波罗的海指数”排名跃居全球第8位;港航服务业加快发展,宁波—金华获批建设全国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着力提升资源要素配置力,宁波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启运港退税政策获批落地,成为全球第五个具备LNG加注服务能力的枢纽港。
瞄准“陆+海”,宁波上下正全力以赴、全面出击——
甬舟方面,宁波舟山港实现出口转关货物“一次验封,监管互认”、出入港“一地办证、区域通用”,以及引航一体化,211个事项实现“甬舟通办”;
甬绍方面,宁波前湾新区与绍兴滨海新区开展战略合作,开展钦寸水库、汤浦水库引水合作,镇海中学嵊州分校启动招生;
甬台方面,推动宁波舟山港—头门集装箱内支线常态化运行,宁波大学与三门县合作建设中国三门青蟹产业技术研究院,宁海、象山、三门合作成立三门湾教育发展联盟……加强陆海资源要素统筹利用和高效对接,构建陆海空间良性互动、陆海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宁波深知,唱好“双城记”,不仅要做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和杭甬两市的高水平协同,也要做到对周边的高能级带动。以杭甬双城经济圈为引领,深入推进甬舟、甬绍、甬台一体化发展,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错位协同,携手共赢未来。宁波的“双城记”改革,已从破题起势化为整体成势,牵引这座城向区域协调发展“大局”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