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

首页>地方频道>镇江>要闻

百余年前,一位镇江籍辛亥革命志士筹款筑路——京畿路上的爱国记忆与时代新生

春日清晨,京畿路上弥漫着食物的香气。早茶店里热气腾腾,市民、游客靠窗围坐,品尝着地道的江南早点。京畿路如今成了“网红街”,成为年轻人打卡的热门地点——糖水铺前排起长队,咖啡店里坐满拍照的年轻人,“京畿”彩绘墙前不断有人驻足。民国风的建筑立面与现代商业元素奇妙融合,沉寂多年的老街一夜之间焕发新生。

“京畿路,以前叫京畿岭,是一位辛亥革命志士修筑的,他名字叫李竟成,原镇江丹徒县大路镇人。”近日,我市文史爱好者张鹏翻开他收藏多年的一本史志书籍——《辛亥镇江将军录》,揭开了京畿路的百年历史积淀,“网红街”的繁华背后,深藏着一位镇江东乡革命志士的赤诚初心。

革命志士的筑路初心

辛亥革命后,处于时代变革浪潮中的镇江,城市交通建设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当时镇江火车站在京畿岭以西,只有一条狭小街道和市区相通,行旅运输极不方便。”《辛亥镇江将军录》中这样写道。为此,辛亥革命志士李竟成邀请当时镇江商会陆小波、袁耀楣等人商议筹款,并带头捐出数月薪金,建成了一条从京畿岭到火车站的石子大马路。为表彰李竟成,路建成后一度被百姓称为“竟成马路”。1931年马路拓宽后才更名为“京畿路”。

老照片里,建成后的道路两侧房屋为砖木结构的两层楼商铺,飞檐雕花的窗棂栏杆,犹见曾经的繁华。“在那个时期去修一条路,可以说李竟成的思想是比较前卫的。”张鹏一边翻阅史志一边感慨。

与张鹏有同样想法的还有镇江市档案馆建设顾问、润州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礼刚。他说,当时的镇江,民族工业逐步发展,比如城外新河一带的火柴厂、面粉厂等,都需要与城里联系,筑路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这条路开得很适时、很必要,李竟成是顺应了历史趋势,是有思想、有前瞻性的,为镇江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革命情谊的滋养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李竟成和另一位辛亥革命志士赵伯先自幼是同学,也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友。1912年,在香港逝世的赵伯先灵柩辗转回到镇江,李竟成为他守灵5日,并写下令人动容的挽联:“幼同学,长同盟,同泽同袍,患难更同经粤海;仁可成,义可取,可歌可泣,精诚直可格星天。”

如今,京畿路成为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部分,徜徉路上,革命历史的痕迹依然清晰可寻。依傍云台山而建的伯先公园是镇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园内青松伟岸,辛亥革命志士赵伯先的雕像巍然耸立。站在云台山顶,俯瞰山脚下,熙熙攘攘的“网红街”充满人间烟火气。“竟成马路”和伯先公园紧密相连、互为一体,让那段可歌可泣的同窗之情、革命情谊穿越时空,传递着浓浓家国情怀,激发起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一位经常来京畿路拍照的大学生说:“以前觉得历史很遥远,现在走在这条街上,仿佛能触摸到百年前的城市脉搏。”

历史文脉的赓续展望

在距离京畿路35公里的圌山脚下,这里柳树吐露新绿,桃花灼灼绽放。作为丹徒县文物保护单位,李竟成墓位于圌山半山腰,面朝东南,周围景色怡然,树木茂盛,墓碑上光影斑驳,“辛亥革命志士李竟成墓”的刻字庄严肃穆。“李竟成的儿子叫李明,我们小时候都喊他五爷爷,以前都有人来祭扫,后来大路镇拆迁后,他的后人很少来祭扫了。”山下村民管顺福介绍。

而在圌山脚下不远处,李竟成纪念公园正在规划中。家乡留下了李竟成的遗存记忆,而在他曾经倾注心血修筑的京畿路上,是不是也应有实物供凭吊纪念。王礼刚认为,“这段历史是值得展现的。建议在朝阳楼附近立碑,介绍京畿路筑路经过,立碑保存时间比较长久,可以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历史,更好地挖掘城市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

清明追思,是追忆过往和先人,也是思考当下与未来。从“竟成马路”到“网红街”,当早茶的香气再次飘起,当咖啡的醇厚弥漫街头,京畿路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这不仅是关于一条街道的重生,更是一座城市对历史的致敬与对未来的期许。(记者 潘宇琴 通讯员 王洁源)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0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