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首页>地方频道>杭州>要闻

“潮生活”走进文化馆“夜课堂”

7.jpg


60个课程,891个名额,5841人报名!就连工作人员也直呼:“太火爆了!”

去年,杭州市文化馆试水公益培训“夜课堂”,让更多“上班族”拥抱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享受文艺的“月光”,大受好评。今年,“夜课堂”经过全面升级,再次面向市民开启,这一组报名数据显示了市民非一般的热情。

今年的“夜课堂”以“潮生活”为主题,与去年相比,课程设置更加灵活,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值得一提的是,民乐、书法、剪纸、西湖绸伞等众多传统文化课程,经过特别设计,与时尚潮流融合,成为热门中的热门。


传统文化,在“夜课堂”里焕发出勃勃生机……

以前是“课堂”,现在是“俱乐部”

报名参加“夜课堂”的市民发现,今年的课程设置架构与去年有较大的变化。据介绍,经过过去一年的实践,市文化馆根据学员的反馈对“夜课堂”进行了调整。最明显的便是课程设置上,除了以往的常规课程,新增了体验课程和“说”系列课程。

一般的常规课程需要上12次课,而新推出的体验课,是单次课。它就像超市里的试吃样品,市民可以先来“品尝”一下课堂的内容和氛围,如果喜欢这门课,再去参加常规课程。这样的设置,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了学员。

“说”系列课程,类似文艺沙龙,邀请各行业的资深老师前来分享,内容包括色彩美学、芳香疗愈、旅行等专题。课堂上,学员可以参加讨论和分享,获得更好的互动体验。

相应的,“夜课堂”的课程类型上也进行了丰富和升级。去年仅有拉丁舞、钢琴、古筝、素描等课程,今年则推出了亲子类、社交类、鉴赏类、旅行类、非遗类五大类型的课程。

“考虑到市民的需求,‘夜课堂’的功能将更丰富。”市文化馆艺术培训中心负责人介绍,“以前,偏重于‘课堂’,强调知识技能的教与学。今后,则更像是‘俱乐部’,将突出社交属性,除了学习,还有聚会、交友、分享等功能。”


“传二代”登场,传统文化融入“潮生活”

书法、竹笛、古筝、冷瓷、剪纸、茶文化、西湖绸伞……今年的课程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课程比较抢眼。

如何让这些传统文化获得年轻人的青睐?市文化馆打出了“潮生活 夜课堂”的口号,用一系列的精心策划,让传统文化课程以更年轻、更“潮”的方式呈现。

一批年轻的“传二代”被请进课堂。所谓“传二代”,是指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子女及后辈。杭绣老师刘雨涵,1996年出生,是宫廷杭绣代表性传承人赵亦军的唯一弟子;剪纸老师王介明,1999年出生,师从杭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宋胜林;西湖绸伞老师宋超,是西湖绸伞代表性传承人宋志明的儿子……让年轻人来教年轻人,教学方法更加灵活,课堂气氛也会更活跃。

同时,课程的细节设计,也让传统文化“潮”味儿十足。箫、古筝、竹笛等班级的学员,将身着汉服合作完成一首曲子,节目里还融入诗词吟诵和rap;西湖绸伞制作班的学员在完成制作后,还要用国风漫画等当今流行的元素装饰伞面;茶文化班的学员将学习用传统点茶来创作“茶画”,类似咖啡拉花……

市文化馆馆长祝捷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夜课堂”不仅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据透露,今年市文化馆还将积极与社会力量展开合作,未来将推出一批市民“家门口的夜课堂”。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2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