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汇聚新动能 迈向高质量
生机勃发的江淮大地上,正在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对标对表高质量,安徽经济步履稳健。2018年上半年,安徽实现生产总值14264亿元,同比增长8.3%、增幅居全国第六位,持续跻身全国发展最快省份的行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连续11年进入全国前十位行列。
对标对表高质量,安徽经济勠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益显现,供给体系质量提升,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3%、创2012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4.7%、增幅创6年来同期新高。效率变革持续演进,市场活力踊跃迸发,企业数量进入“百万时代”,民间投资增速同比提升11.9个百分点。动力变革不断深化,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强支撑,占生产总值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达62.3%,同比提高9.8个百分点。
对标对表高质量,安徽经济锐意攻坚。立足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这一基本省情,安徽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强基础,补短板,增动力,投资增长扭转下行态势,外贸出口结构优化,企业负债水平持续下降,制造业采购指数连续13个月处于景气区间,经济基本面持续夯实。“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呈现出周期下行趋势初步遏制、结构优化趋势逐步强化、质量向好趋势稳步显现的积极变化。”7月26日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会议明确指出:“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稳——强实体,稳根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增多
集成电路产业正在成为支撑合肥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产业。
据合肥市政府负责同志介绍,合肥集成电路企业由2013年的12家增长到目前的144家,5年内增长10多倍,正在形成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等环节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集成电路产业是高投入、重资产、回报周期长的高端制造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目前安徽正在形成以合肥为核心、各地协力推进的集成电路产业格局,彰显出全省上下大力推动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聚焦、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径擘划。
强实体,稳根基。省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着力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们的主业是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安装‘大脑’。我们正在努力攻关的就是让这个‘大脑’更加聪明,在电池系统一出现隐患时就及时发现。为此,上半年我们投入了3000万元研发经费。”合肥锐能科技公司负责人刘新天说,公司从事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研发制造,2015年成立,去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亿元,成为行业“领跑者”。
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大,人才需求迫切。 “在研发投入、人才引进等各方面,我们都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刘新天说,不断优化的产业创新环境,吸引着海内外优秀人才向这里集聚。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源头活水,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今年安排120亿元财政资金,推广“基地+基金”“产业+基金”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激励作用,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政府引导有力,市场空间扩展,企业活力迸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子越走越宽。
北京北科天绘科技有限公司在测绘激光雷达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优势,不久前在合肥市包河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分公司。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利用安徽的汽车产业基础,主攻车用激光雷达设备的产业化。”该公司总工程张珂殊说,落户合肥的目标就是为无人驾驶汽车装上“眼睛”,收获广阔的市场前景。
“打造更加完备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是我们牢牢锁定的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口。”合肥包河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蒋兵说。
更加清晰的产业升级路径,汇聚起全省上下推动产业优化的强劲力量。
“四新经济”势头更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8.8%,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接近三成,较去年同期一举提高5.1个百分点。集成电路设计、物联网技术服务、咨询调查等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5.7%、58.2%、31.4%,成为服务业经济总量显著提升的关键驱动力量。工业企业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增长1.3倍,锂电池增长60.3%,微型计算机设备增长33.8%。
制造业支撑力更强。合肥智能语音产业入选国家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试点范围,医药、电子信息、家电、通用设备行业的快速增长,拉动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4%,实现税收增长23.6%,对财政收入增长贡献率达37.4%。制造业作为财富创造源泉的地位日渐巩固。
传统产业活力更强。上半年,能源原材料等传统行业对全省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6.5%,同比提高10.2个百分点,带动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加快0.3个百分点,上拉GDP增速0.5个百分点。
产业基础夯得越坚实,经济发展越具有韧劲。
当前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区域发展冷热不均,风险隐患依然不少,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任重道远。与此同时,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增多,安徽经济有基础、有条件保持平稳向好态势。
深耕精耕主业,企业成长的脚步更实。
“我们不做产业多元化,但主张市场多元化、工艺多元化、品种多元化。”在合肥经开区,安徽安利材料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姚和平说,公司每年投入营业收入的5%以上用于产品研发,每年有二三十种新产品上市,成为所在行业的“单打冠军”。在合肥高新区,作为工业互联网领域涌现的“小巨人”企业,容知日新股份公司正在忙于“调整赛道”,聚焦于工业企业设备的预测性维护这一细分行业,努力构筑巩固主业领先优势的“护城河”。在霍山县,应流集团积极突破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叶片的研发制造,打破了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
瞄准关键技术,产业创新的劲头更足。
创新路上无坦途。 “小小的冰箱门封条,也需要20年如一日地努力才能做好。”安徽万朗磁塑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刘良德说,该公司创建于1999年,一直专注于冰箱磁性门封研发制造。由于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其产品可以大大提升冰箱的节能性、制冷效果和使用寿命,从而成为国内的行业领导者。
“我省持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奋力攻关770项制造业领域的关键技术。”省经信委主任牛弩韬说。
集聚要素资源,实体经济发展环境优化。
“今年以来,降成本的力度持续加大,减免企业税收入超过570亿元。仅通过电力直接交易,就为企业降低成本约31亿元。”省发改委主任张天培说。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的管道不断疏通,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8.6%,比其它各项贷款增速高2.6个百分点。企业开办时间正在持续压缩,力争到今年底缩短至5个工作日以内。
多点发力,多极支撑,闯关夺隘。安徽经济的航船奋力扬帆,在高质量发展新船程上行稳致远。
进——重创新,增动能。新兴产业进一步壮大,协同创新格局加快构建,企业创新势头强劲
增强创新力、培育新动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
7月24日,中国和南非两国元首共同见证我国汽车公司在南非投资工厂的首台车成功下线。这家工厂的焊装工艺生产线,正是由埃夫特公司历时近一年精心安装调试完成的。
“这是我们出口的焊接生产线中使用埃夫特机器人最多的生产线,整条生产线自动化率超过87%,定位精度偏差在0.2毫米以内,确保车身焊接尺寸精度达到95%以上,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埃夫特相关负责人说。
机器人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省近期出台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专门政策,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专项支持政策和规划,旨在将安徽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机器人全产业链发展高地。
新动能的持续释放,驱动着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动力结构持续优化。
安徽华菱电缆集团与上海电缆研究所开展合作,新上了“互联网+数字化”精益生产APS项目,采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生产管理,实现手机在线反馈,反馈时间至少提前12小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订单成本大幅度降低。
在芜湖市的中联重科农机运维中心内,“谷王智能干燥系统”能够对所售烘干中心机组运行状态实现动态监测、故障预警、跟踪服务。它以粮食品质控制为核心,采用实验模拟数据及实际监测数据为反馈依据并实时修正相关算法,改变了当前传统的智能干燥仅以水分控制为核心的烘干控制方式。
省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强调,持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切实构建协同创新格局,进一步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近期,我省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喜讯连连:中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等首次利用四维纠缠态实现量子密集编码,达到2.09的信道容量,创造了世界纪录。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光源”项目达到新一代运行水平……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今年以来,我省强力推进的“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正在催生更多基础性、原创性科技成果。上半年,我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8.6件,居全国第9位。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生态不断优化,正在使安徽成为创新成果汇聚之地。“上半年,全省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89.5亿元,同比增长38.4%。”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外来技术成果更愿意到安徽转化落地,有力地表明构建“四个一”创新主平台、优化全省创新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突破2%,实现重大跨越。
创新正在成为企业“成长的密码”。调查显示,全省3.11万规模以上或限额以上企业中,43.4%的企业都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创新活跃度仅次于江苏和浙江,居全国第三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创新当作后发赶超、逐梦未来的驱动力量,55.6%的企业将创新战略目标确定为提升企业竞争力,近20%的企业正在通过创新,努力发展成为国内外的领军企业。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还面临基础架构不够健全、技术转移对接转化通道不够顺畅、专业人才队伍不够活跃等问题。”省科技厅副厅长夏辑说,省政府日前出台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就是要加强技术供需对接,优化要素配置,完善政策环境,打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技术转移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技术转移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企业因“新”而活,产业因“新”而优,安徽经济因创新而激发出更大的潜力、迸发出更强的活力。
活——市场活,经济强。深化“放管服”改革,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市场主体信心提振、活力迸发
经济发展的“底气”,源于充沛的市场活力、强大的发展韧性。
“我们在筹备和注册办理手续过程中,发现政府办事效率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以前需要十五个工作日,现在只要三天。”西巢集团执行董事王跃生说。
作为一家“双创”企业,西巢集团在注册登记时正逢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展开,一系列推动新兴企业发展的改革措施实施,给这家智能制造企业带来发展良机,成立仅两年就推出全屋新风循环系统、智能安全锁业、智慧厨电等一系列智能创新产品。目前,该公司各项指标已经在国内智能家电市场位居前列。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安徽更加聚焦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
“办了‘证照分离’的营业执照,让我们在办理相关经营许可证的时候,对许可条件、要求和时限都有了充分了解,不再像以前那样必须来回奔波很多趟后才能开业经营。”前不久,铜陵港兴储运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肖天名领到省内第一张“证照分离”营业执照,标志着铜陵市在全省率先启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为广大市场主体“松绑赋能”。
“今年以来,‘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统筹推进,我省出台实施意见,在全省统一实施‘五十七证合一’改革。”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说。 “证照分离”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重大部署,它将着力破解企业“准入不准营”的突出问题,优化政府服务和营商环境,推动政府把更多精力从关注事前审批转到事中事后监管上来。
“去年省发改委的行政权力从25项精简至17项,减少32%。今年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入推进清单制度建设,打造权责清单‘升级版’,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省发改委政策法规处负责人说。
权力的持续“瘦身”,为市场主体扩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上半年,全省共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6.46万户,同比增长10.49%。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在连续6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同比增长18.97%,高于全国平均6.47个百分点,日均新增企业722户,创历史新高。
公共服务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只有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优化服务的“乘法”,才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主动服务、优质服务让群众舒心、企业顺心。
“政策宣讲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四送一服’拉近了政府与企业的距离,切实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难题。”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曾锐说,公司在研发混合动力飞机等新产品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恰逢发改、科技等部门主动上门宣讲了省“三重一创”政策、芜湖市航空产业集聚发展政策、新兴产业专项申请指南等,指导公司申报了相关项目,解了燃眉之急。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在“放管服”改革方面上主动作为、敢为人先,就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主动进取、不甘人后。
得益于营商环境持续好转、“放管服”改革作用显现,民间投资整体回暖向好。上半年,全省民间投资增长18.7%,比去年同期提高11.9个百分点。据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调查系统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我省有36.5%的民营企业有新增投资,其中投资额度在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占27.0%,投资额度在5000万元以上的占8.3%。
“民间投资回升明显,有一个积极信号值得关注,就是改建和技改类投资增长远远快于扩建类投资,这说明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正在走上内涵式提升的发展路子。”省经济信息中心副处长阮华彪说。
省发改委改革办副主任方晓宏说,今年我省将推动重大基础性改革落地,着力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调动广大企业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营商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了,市场主体就会茁壮成长。安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全力建设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省份之一。这必将把万千创新创业者的个体智慧汇聚成蔚为壮观的市场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强劲的动力。
优——提质量,增效益。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企业盈利能力攀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
7月21日,安徽合力发布2018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预计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29亿元至3.54亿元,同比增长47%至58%。 “公司主导产品产销规模持续扩大,产品技术质量水平、运营组织能力、市场占有率再上新台阶,是公司经营业绩稳步提升的主要原因。”安徽叉车集团负责人说。
随着制造强省建设的深入推进,制造业成为全省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1月至6月,安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82.7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制造业规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68.1亿元,同比增长19.8%,占全部规上工业利润的比重超过88%。
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更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7月上旬,在保加利亚举行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成果展”上,一款由中国制造的翻译机,引来保加利亚总理鲍里索夫啧啧称奇,这款产品就是科大讯飞翻译机2.0。 “语言不通往往给跨国沟通带来各种障碍。这款翻译机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它支持中文与33种语言之间的互译。”科大讯飞相关负责人介绍,翻译机运用机器翻译、语音转写、语音识别等技术,可以为日常交流、工作带来便捷。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不断增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是制造业升级的核心路径。今年以来,我省以质量品牌升级工程为抓手,着力提升安徽制造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安徽品牌正不断迈向中国品牌、世界品牌。
7月17日,华米科技宣布旗下AMAZFIT品牌智能运动手表上半年销量达100万台,自2016年秋季上市以来的海外市场销量累计达到100万台。此前,企业还宣布小米手环3上市后仅17天发货量就突破100万只,这一速度大大超过小米手环的前两代产品。
“自有品牌AMAZFIT和小米品牌产品均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体现了企业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能力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获得越来越多海内外消费者的认可,进一步增强了公司拓展全球市场的信心。”华米科技创始人黄汪说。
品牌是利润的源泉,安徽品牌的崛起,支撑着企业盈利的提升。 1月至6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190.6亿元,同比增长12.2%,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12%,同比提高0.45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有质量、有效益,经济高质量运行的根基就会不断夯实。
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这让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风险因素。精耕主业、深耕市场,致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核心竞争优势,发展的机遇总是会掌握在那些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路子的企业手中。
稳经济,关键在于稳企业。完善市场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振奋企业信心,必然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胡旭 吴量亮 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