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建德村村设“最多反映一次”窗口 群众诉求立此存照

  原标题:建德村村设“最多反映一次”窗口 群众诉求立此存照

  浙江在线9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吕玥 通讯员 胡志丰)2018年过去9个多月,建德市大洋镇纪委书记、监察办主任李锡斌一直在纳闷:自他3年前上任镇纪委书记以来,反映麻车村村委会主任许建昌作风不实的信访件一直不断,今年却愣是一件都没有。

  “你到底做了什么工作,让人家不来反映你啦?”前几日,在镇里碰到许建昌时,李锡斌忍不住问。当了近10年村委会主任的许建昌笑答,因为有了“最多反映一次”窗口。

  去年5月以来,建德市大洋镇在麻车村试点实施“最多反映一次”工作机制,一举解决了该村多年来信访多、矛盾多的老大难问题。今年4月以来,建德全市229个村全部设立“最多反映一次”窗口,不仅化解了大量基层矛盾和信访件,也帮许建昌这样的村干部腾出了做事的时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记者前往实地采访。

  解一团乱麻

  “三河蚊子、大洋风、麻车哄。”在建德大洋镇的俚语里,麻车人爱起哄上访,似乎就是传统。

  “麻车一带村民早年多从事埠头生意,走南闯北的会讲也敢讲。”村党支部书记欧阳瑞民告诉记者,10年前,原来3个行政村合并成立麻车村,下辖28个自然村,本地村民加上外来人口总计达到5000多人,而村两委干部却只有8个,这让情况更加复杂。

  “本来矛盾问题就多,大家都围着我们几个转,忘记事情或者情绪烦躁的情况总有的。”许建昌无奈地说,多年来,环境脏乱、信访矛盾多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

  “群众为什么上访,为什么动不动就提意见,这表明肯定有合理的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镇党委书记陈正清说。

  这团乱麻怎么解?经过数月走访、分析,并结合省委“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镇里尝试在镇、村两级分别设立“最多反映一次”受理窗口,并承诺:群众通过电话或直接向窗口反映的问题,反映一次就受理解决。对村里可以解决的,要求村干部在一周内必须解决,解决情况每周公示;而对无理或误解的问题,也要公开解释或宣传政策解决,从而解开村民心结,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挣一个脸面

  在麻车村“最多反映一次”窗口,记者看到,工作流程贴在墙上,清楚写明村两委将安排专人收集上一周反映的问题,对不能现场答复、快速解决的提交周二例会讨论,并在当天下午给出答复,翌日张贴答复公告。

  这可不是空头许诺。窗口右侧的“最多反映一次”公示栏上,刚刚张贴的就是对村民应惠兰上周反映问题的答复公告,公告上不仅具体列明了她提的水泥路浇筑、安置点补助、埠头建造等3个具体问题,还用红色加大字体针对性回复。

  这已经是该村连续第58周发布公告。路过的村民对此频频称道,表示这个窗口让大家都看得见村干部办事勤勉。

  62岁的村民蒋关林对此深有体会。去年8月7日,他早上出门偶遇隔壁青源村村民在麻车村一处泄洪口准备建造埠头,立马打电话给村干部反映情况,没想到村两委6名干部在不到15分钟里就赶到现场,与后来赶到的青源村干部现场协商了解决方案。

  变一种思路

  在蒋关林看来,这是“最多反映一次”给村干部带来的动力。而村干部则觉得,制度实施给了大家最直接的压力:“农村里说话做事就讲个面子,‘最多反映一次’的承诺都讲出去了,当然要用‘加速度’把事情办好。”

  2017年5月试行“最多反映一次”以来,麻车村群众满意度达到91%,还化解了3件信访积案;干部在各项攻坚任务中的战斗力也明显提升。在年终考核时,麻车村从19个村最后一名“逆袭”到了第一名。

  而“最多反映一次”自今年4月在建德全市农村推广后,同样效果明显。建德市纪委监委提供的数据表明,2018年上半年共受理涉农信访举报127件,较去年同期下降36.5%。而8月底的一次抽查数据显示,全市村(社区)受理事项的平均办结率达到96.99%。

  干部还是原来的干部,变化为什么那么大?其实小小一个窗口的设置,已经悄然改变了农村干部群众的办事思路。

  “以前村民有事就说要找书记和村长,结果办公室里经常全是人。”许建昌告诉记者,这让他根本无暇办事,也让村民意见很大。

  现在所有问题白纸黑字都由“最多反映一次”窗口受理记录,然后经专人分类梳理后交由具体分管的村干部办理,最后不管能办不能办或者怎么办,都有一个专门渠道反馈公示,办事全过程都让村民放心,自然不追着村干部问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73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