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上海47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 占全国总数16.5%

  人民网上海1月8日电(葛俊俊) 今天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共评选出278个项目和7名科技专家。其中,上海共有47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6.5%,连续第17年获奖比例超过10%。

  47项获奖项目中,上海牵头完成的有29项,是自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大幅缩减授奖数量,三大奖获奖总数控制在300项以来,牵头获奖数量最多的一次。

  在高等级奖项中,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中,上海参与1项(专用项目);2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上海牵头完成1项(专用项目),反映出上海科技为国家国防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在基础研究领域,上海3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复旦大学周鸣飞教授研究团队利用自行研制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实验装置,并结合高水平的量子化学理论计算,在瞬态新奇分子的光谱、成键和反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科学发现;上海交通大学关新平教授研究团队在网络系统的感知-传输-控制一体化的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上海大学吴明红教授研究团队在石墨烯微结构调控与表界面效应方向上取得创新性成果。

  上海市科技奖励中心负责人表示,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率为14%,“七取一”,竞争异常激烈。难能可贵的是,今年上海获奖的三个项目第一完成人均同时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科技研发和应用领域,上海多个项目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了“卡脖子”问题。例如高性能特种编织物,是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海洋开发等领域的特需产品,其精确成型技术与装备长期被欧美俄垄断。东华大学教授孙以泽团队攻克了5类特种编织机成套装备核心技术,研发的深海实时通讯绳缆和海洋伪装绳在“蛟龙”号深潜和近海海洋监测、科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发的锚泊绳缆和深海钻探超高压管已应用于国产航母、“981”海洋钻井平台。

  又如大尺寸激光薄膜元件制备技术,一直是制约我国强激光发展的瓶颈,美国对我国实行封锁和禁运。经过多年攻关,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邵建达团队掌握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在激光损伤阈值国际竞赛中取得最好结果。这些技术已应用于“神光”系列装置和拍瓦级装置,满足了我国激光聚变研究的战略需求。

  上海在临床医学领域长期具有优势,在2018年度国家奖评审中,这一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内科、外科组共有12个项目获奖,上海牵头完成6项,合作完成4项,共有10个项目获奖。这些团队经过长期积累,为解决疑难重症、消除病患痛苦、保障生命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90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