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上海滩新传奇!总书记嘱托的事件件都有新进展

  全国两会举行前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国证监会领导就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等热点问题,接受中外记者采访。几乎第一时间,一则消息就在互联网上被刷屏:“科创板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这是一个全世界资本市场期待已久的消息,也是上海意义非凡的一刻。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上海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考察上海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增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总书记亲自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并提出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等五个方面工作要求。总书记殷切希望,“上海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旨演讲。新华社 发

  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以及“年年办下去,越办越好”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构成了上海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的四大战略支撑,也勾画了上海长远发展的宏伟蓝图,赋予了上海新的历史使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多次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做好上海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市上下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强大动力,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更加自觉地把上海发展放到全国、全球的坐标系中思考谋划,更好地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实践中探路先行,更好地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自身发展,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全力以赴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奋力开创上海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面对新的重大任务,上海将“在谋划中提出不一般的方案,在行动中拿出不寻常的措施,在落实中取得不平凡的成果”,用行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传奇。

  期待一片新试验田的开种

  二月的最后一天,浦东丽思卡尔顿酒店灯火辉煌,群贤毕至。一年一度的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全球年会在这里举行,国内外300多位航运业人士济济一堂,许多嘉宾都堪称国际航运界的巨擘。

  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是世界最大的航运协会组织之一,在全球各地,每100艘船舶中有65艘来自于该公会的会员单位,公会具有很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会议期间,嘉宾们就国际航运界的各种热点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谈兴正浓时,他们也不回避一个共同的关切: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会建在哪里?又会推出哪些扩大开放的新政策?恰如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亚洲区经理庄炜所言,“对自贸区新片区的关注,是吸引如此多的航运精英齐聚上海的一大原因。”

  在航运界,灯塔的意义非同寻常。有灯塔的地方,就有前进的方向。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是中国为新一轮对外开放推出的重大平台,是制度的创新,是功能的重塑,这就像一座灯塔,给摸索前行中的全球经济,增添了希望,增添了一丝暖意和一种久违的兴奋。

  自从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要增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上海就始终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方案,一刻也不敢懈怠。尽管新片区的方案仍未公布,但每一次官方透露的点滴进展,都能瞬间引爆市场。尤其是今年上海两会提出,新片区将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这一定位让市场为之振奋。人们翘首以待,迫切想看到,一片新试验田的开种。

  这一幕似曾相识。2013年9月29日,也是在万众期待中,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了,五年多的实践表明,中国未曾失信世界,上海没有辜负期望。

  成立五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把握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基本定位,积极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贸易基本制度体系,主动探索建立了一批基础性的制度创新。就在不久前,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宣布,将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实施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试点。此项改革以维护国际收支均衡和金融稳定为目标,在“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两位一体框架下,提升资本项下业务的办理效率,增强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试点实施后,上海自贸试验区内的诚信优质企业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办理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业务。这又是一场与世界接轨的变革。

  自贸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扇门户,这扇门越开越大的同时,也意味着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越来越动真格,越来越讲实效。

  2月11日大年初七的上午,上海用一场数百人规模的“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来拉开新年的大幕。

  在自贸区改革的引领下,过去的一年,上海在建设项目审批、商事制度改革、贸易便利化等领域推出多项改革,并出台“扩大开放100条”、支持民营经济“27条”等多项政策。全城努力的一个成果是,中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位从2017年的第78位上升至2018年的第46位。

  去年以来,上海全面推进一网受理,建设全覆盖、全口径、全方位、全渠道的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市、区两级所有审批事项和3000多项服务事项相继接入。“一网通办”已经成为上海“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标志,成为政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如今,“一网通办”总门户已接入1274项政务服务事项,日均办理量7.5万件。市民主页开设了“我要出国”“我要给孩子上户口”等130项个人事项主题服务,企业专属网页开设了“开食品店”“开超市”等50多项企业事项主题服务。“进一网,能通办”,逐渐成为上海街头巷尾的流行语。今年2月1日,“一网通办”手机App正式命名为“随申办市民云”,上海政务服务迈入了“移动时代”。如今,市民只需掏出手机,就能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办理350余项事务。“随申办”App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群众办事的困扰,让政务服务实现了“掌上办”“指尖办”。未来,“随申办”还将推出更多的个性化服务网页,真正让市民、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在上海,大量市场主体正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1月7日,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临港开工,而从实现意向签约到正式开工,前后不到半年的时间,令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大喜过望。在央视《新闻联播》的镜头前,马斯克毫不掩饰对上海的好感。 “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办事效率令人印象深刻,很难想象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开设一个汽车工厂的全部程序。”马斯克公开说,他“充分感受到令人惊叹的上海速度”。

  不久的将来,马斯克提及的“上海速度”一定会让更多企业有切身感受。在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多、挑战加剧,甚至有企业家表示要准备“过冬”的当下,上海誓言要为企业“点燃冬天里的一把火”,在挑战与机遇面前,敢于逆流而上,逆势飞扬,上海准备好勇当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闯将,把开发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

  去年底的市委务虚会上,“创造”一词被反复提及。人们意识到,无论是对标全球顶级水平的城市,还是看看身后的“追兵”,今天的上海都容不得松懈,都需要重唤浦东开发开放初期那种“拓荒”般的创业精神。尤其是中央赋予的新的重大任务,既是历史机遇,也考验着上海干部有没有落实转化的创造力。“最初的喜悦过后,现在更应该感到的是责任和压力。如果缺乏创造,机遇就不会转化为现实。”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点明了上海前行的路径。

  回顾历史,上海产生了诸多堪称“传奇”的经典创造。面向未来,这座城市要奋力创造“激荡人心的上海发展的新传奇”,而自贸区新片区的建设只是其中一节华丽的乐章。

  站在两大中心的连接点上

  张江与陆家嘴,在地铁2号线上相隔七站,直线距离10余公里。上海这两大地标,分别代表着科技与金融,它们之间的距离,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

  早春二月,阴雨连绵的天气挡不住市场的热情。春节假期刚过,数十家来自上海、杭州的科技型企业就齐聚在张江,聆听来自陆家嘴大投行、大券商专家们对于科创板政策的解读分析。他们聚精会神,不时提问,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这真是一场‘及时雨’。”一位掌握核心技术的张江企业经营者感叹。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对于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扶持创新经济的决心。”一位来自陆家嘴的外资投行分析师表示。

  从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宣布在上交所设立科创版并试点注册制开始,这场助推中国经济新动能的“及时雨”就洒在了广大科技创新者的心间。在张江,这个建设中的国家科学中心,这个离上交所最近的中国科技创新高地,最先感受到了改革的春风。

  而在全市范围内,当前的上海,正紧紧抓住科创板的重大机遇,着力培育一大批优质上市资源;着力打造服务全国科创企业的重要投融资平台;着力优化金融、科创、法治环境,聚焦法治、人才、中介、信用等环节,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包容性,不断增强服务科创企业、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当上海的科创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拉近距离、找准相交的结合点,在另一个维度上,上海与全国各地也因新机遇而紧紧相连。

  去年11月设立科创板的任务一经宣布,上海方面马不停蹄,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调研、沟通、交流。今年2月中旬,上海证券交易所先后在上海、北京、深圳、成都四地,集中召开了9场片区座谈会,面对面听取市场各类主体对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配套规则的意见建议。

  “我们感受到了全国各地对科创板的高涨热情,大家热烈响应国家战略,都认为这将有效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效推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上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沟通过程中,从各地科创企业、证券公司、投资机构,到政府部门,大家普遍表示科创板目前提出的一系列市场化创新举措符合市场预期,甚至还有不少“惊喜”。

  “对上海而言,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上海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上海两会上,上海市市长应勇在回答英国《经济学人》记者关于科创板特点的提问时,这样回应。

  从上海到全国,科创板带动的热潮,不止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在高涨的市场预期背后,是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渴望与空前关注。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习近平总书记上海考察期间的话语,深深激励着上海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向着一致的目标,全力投入奋斗。

  2018年7月,上海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完成临床三期试验,10月提交新药申请,并计划展开全球临床试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院长李林介绍,在生命科学和医药研发领域,上海开始进入“丰收季”: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造出仅含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率先通过体细胞移植技术培育出非人灵长类动物——长尾猕猴“中中”“华华”,近期又攻克疾病模型猴的构建难题;国家每年批准上市的一类新药中,每三款就有一款来自上海张江……

  成绩斐然,但上海的科技工作者紧紧盯住的,却是差距与短板。今年上海两会上,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志敏提出担忧:全球市场的药物研发企业,并不会单独为中国患者来定制新药。上海如何能够推动建立我国自主创新药研发的全生态链体系,实现药物研发“从跟随到创新”的转变?

  正是这样一桩桩、一件件的“不满足”,推着上海科创中心一天天积累起“全球影响力”,“策源式”创新开始涌现,全球人才加速汇聚,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突破。2018年上海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这成为继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之后,上海又一个标志性的数字。去年,上海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5件,技术合同成交额比上年增长50.2%,一系列有力的数据充分证明,上海科技创新的“临门一脚”,正在踢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面向世界的两次牵手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不用专程回安徽,在上海档案馆也可以跨馆查阅我的相关档案资料。下午,同事们一起开会回来,各自用扫码或者NFC完成地铁公交支付。晚上,乘坐高铁从黄山出差回来的同事,给我们带来还有些许余温的当地特产烧饼……”

  来自安徽省发改委的黄宇皎已经在位于上海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扎根”了近一年,春节长假回家前,她发现,这一年来点点滴滴的工作,异地查档、扫码便捷通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等,已经对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带来了真切改变。

  这是注定写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史册的一年。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海发挥“龙头”作用,江苏、浙江、安徽各扬其长,努力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同发展格局。在向着“更高质量一体化”大步迈进的过程中,长三角的广大居民、企业,第一时间感受到了便利与机遇。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是我们的最大机遇。”去年6月1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举行,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董事长、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参与现场的项目签约。

  5个月后,三省一市的“长三角人”更为振奋。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话音刚落,苏浙沪皖朋友圈里,“国家战略”刷屏,人们对整个长三角的未来充满信心。

  那时,科大讯飞牵头的人工智能项目在长三角持续推进,在上海落地开花。刘庆峰对“一体化”也有了新的认识,他和众多三省一市企业家一样,目光已经不再停留在一城一地,他们正以实际行动,将“国家战略”的责任扛在自己的肩头。

  这一年里,在长三角有着特殊定位的上海,坚持发挥带动作用。上海的身影主动出现在一个个一体化项目之中,主动打破边界,主动拉近距离,主动服务于长三角之所需。

  交通的互联互通,是最受关注的一体化领域,其中的“断头路”又是老百姓念叨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去年以来,长三角地区滚动编制打通省际断头路年度计划,第一批重点推进的断头路项目中,上海青浦和江苏昆山边界上的盈淀路—锦淀公路率先打通。

  2018年12月1日,上海、杭州、宁波三地率先合作,三地市民可以使用当地的地铁官方APP,刷二维码无障碍异地乘坐地铁,未来轨交扫码互联互通的长三角城市将会越来越多。

  最近,在沪浙两地主要领导共同见证下,上港集团与浙江海港集团在沪签约,通过股权合作,共同开发小洋山北侧码头,以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两个东方大港,在一体化的新要求下,开启深入的交流合作。

  交通相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体化;眼下,又一轮意义超越“物理空间”、聚焦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体化新实践,即将全面展开。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编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进一步明确。上海将与兄弟省市一同以一体化的创新突破、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努力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打造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样板间、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试验田和引领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引擎、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国样本,携手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

  在长江三角洲,上海与兄弟省市实现一体化发展,是对内开放的一次牵手;而在上海虹桥,名声鹊起的“四叶草”之中,另一个层面的牵手合作更是迸发出全球瞩目的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推动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全球瞩目、盛况空前的世界交流大舞台成功在上海启幕,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一大批成果在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中形成。在全球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在上海成功举办的首届进博会,成为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

  “拒绝全球化就像拒绝万有引力”,这是外国企业家们在进博会现场发出的感叹。当中国把握全球经济与人类命运大势,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之际,上海主动作为,继续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为“万有引力中国场”打开一扇充满活力的窗口。

  如今,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筹备已经全面展开,“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成为上海筹备今年进博会的新目标,而在举办进博会的机遇效益下,上海正在落实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大决策,着手探索常态化保税展示模式,吸引更多国际企业和国际资本投资兴业,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

  一条贯彻始终的“红线”

  今年元宵节刚过,为了垃圾分类这项公认的“最难推广的简单工作”,上海召开了一场特殊的“万人大会”。就在半个月前,刚闭幕的市人代会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高票通过。

  一幅幅摩拳擦掌的景象在上海展开——各区县、各部门分解指标任务,社会组织协助居民分类,居民区积极行动,环保达人传授“分类妙招”,一场生活垃圾分类的“攻坚战”“持久战”在上海打响。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是城市品质的象征,反映着城市治理的精细度。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正是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提出的要求。“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着上海不懈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子,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现代化科技手段,让‘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变得更加可行。”浦东城市运行中心平台调度员乔诗云,每天与现场连线,及时从指挥中心发出各种指令,确保城市有序运转。调度员们依仗的,是遍布浦东的300万个物联感知设备和亿万字节的大数据。而位于村居的一线管理者,在这个“城市大脑”强大支援下,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乔诗云所在的浦东“城市大脑”当前正全力以赴开发2.0版。类似噪音扰民、公交线路优化、汽修摊位管理、渣土车运行等更多城市管理专业化模块推出,将让城市管理“头脑”更加灵活、“四肢”更加发达。

  在上海,城市管理者的“绣花功夫”越来越熟稔。今年1月25日凌晨5时许,位于淮海中路余庆路口的最后两根路灯电源线被拆除,标志着经历10个月紧张施工后,武康大楼周边区域的 “蜘蛛网”彻底消失。这座上海近现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经过各方通力协作,终于拥有了进入21世纪后首张清新“素颜照”。

  武康大楼“素颜”重现,得益于上海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今年上海将完成100公里架空线入地和合杆工作。“计划”同时明确了13项重点任务和42个实施项目,覆盖到城市的角角落落、各个领域、所有人群。

  一座城市的品质品牌,从来不是嘴上说说就能轻松实现的。老公房加装电梯,垃圾源头分类,老旧小区停车……在一座超大城市,这些涉及城市治理的事务,看上去都是“一地鸡毛”的小事,但往往做起来极难,其背后折射的是多元多样的利益诉求。

  破解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指明方向。他曾多次对上海提出,要在超大城市治理上走出新路,要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新作为。而上海在这些年来推进“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时,也明确了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那就是“党建引领”。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再次强调,“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基层、做实基层,把每个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并提出明确要求,“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党建有如“中枢”,凝聚起治理所需的各方力量。闵行区古美街道东苑半岛花园,一个拥有别墅、商品房、动迁房等多种房屋类型的小区,过去因为公共资源问题,物业费收不齐、盗窃案频发。在“党建领航·红色物业”构想下,街道通过居民区党组织,把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驾马车”串联起来,合力为居民提供服务,赢得了居民的满意度。

  在上海,84%符合条件的业委会建立党的工作小组,广泛开展物业党建联建,普遍推行党组织主导的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等社区“三会”制度。

  长宁区在垃圾分类工作中,也充分意识到了这种力量。“垃圾分类看似围着垃圾转,实质是居民思想认同、形成自觉的过程。”长宁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党组织就是做好引领人心的工作,从而实现从“围着垃圾转”到“围着人心转”。

  在虹口,市民驿站建设,亦是在社区里嵌入了党建的内核——针对“一老一小”、看病、取药、助幼、就餐、社区养老等群众“家门口”的服务需求,形成15分钟城市基层党建活力圈、社区生活服务圈和网格化城市管理圈。

  “脱离城市基层治理谈党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城市基层治理只有在党建引领下才有腾飞翅膀。”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最后一公里”打通了,基层活力自然迸发。

  党建引领,关键靠一个个“坚强堡垒”,一位位“模范表率”。去年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83岁的新党员牛犇写信,勉励道:“希望你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在从艺做人上作表率,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贡献力量。”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习近平总书记2007年在上海工作时提出的党的建设要“不辱门楣,不负使命”,一直是全市上下特别各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一场贯穿全年的大调研,让上海广大党员干部接受了一场作风的“洗礼”。一年来,全市1464家调研主体共开展调研315.2万次,涉及调研对象达1016.7万个,收集问题75.7万个,解决66.9万个,解决率达88.3%。不少村居民有切身感受,“偶遇”各级领导已经成为常态,很多干部不仅“沉到一线”,事先也不打招呼,直插基层、直面问题。

  水变清,岸变绿,脏乱差少了,公共空间变美了,办事越来越方便……上海这座城市不断变美,无论是内环境还是外环境,老百姓的获得感不断提升。许多市民用切身感受到的变化,为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和“本领高强”点赞。

  一流城市治理或许不那么显山露水,但在百姓心中,恰是这座城市的最大魅力所在。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33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