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阿拉一道来 上海城区第一家市级园林街镇:小区有一群垃圾桶的“守护者”
“以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试点的重心都放在小型社区、精品小区,没想到这么快在我们小区铺开来。”东明路街道金谊河畔小区一共有68栋楼,2090户居民,“大型社区”头衔名副其实。
“上海的生活垃圾12天能堆满一座东方明珠、20天能堆满一座上海万人体育场,23天能堆满一座环球金融中心。我不希望看到子孙睡在垃圾堆上的场景。”年逾七旬的居民邵敬海盼着,能为子孙后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018年年底,金谊河畔小区发动垃圾分类动员工作时,小区志愿者纷纷主动要求加入“绿色卫士”志愿者队伍。
“这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愿意无偿奉献”“这是我们的使命和担当”…… 他们期望穿上象征“绿色卫士”的鲜艳绿马甲,跟上“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步伐,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一对双胞胎,一个拎着干垃圾,一个拎着湿垃圾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小区志愿者的工作呈现年轻化操作特征,“科技含量”有点高,社区共有三台编码为金谊河畔绿色卫士1号机、2号机、3号机的扫码专用手机。
每天下午3:30志愿者上岗前,都会拿出自己的手机登录签到,再带着专用扫码机通过绿色账户为主动分类的居民积分。
万事开头难,社区推进的力度越大,遇到的阻力也不小,最大的阻力是居民生活习惯难以改变。“他们知道垃圾分类,但怕麻烦,不愿意主动改变。”志愿者们每天不厌其烦的宣传、指点、劝说,提醒居民逐步养成自觉分类的习惯。
“我们就是一群守着‘垃圾桶’的人”,志愿者孙敏清说,哪怕刮风下雨,都坚持到小区西门上岗;哪怕身体不适,去医院之前,也会把值班工作安排好。
一开始就规范化流程,让小区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有章可循,参与居民呈上升趋势,从开始无人参与,到现在每天80户以上居民主动分类,效果喜人。
“我们小区非常大,最远的67号楼,68号楼还有1号楼,走过来最起码要一站公交的距离,但是大家的参与热情明显上升了。”志愿者姚女士说,一位小青年开着私家车到门口,主动下车,自觉进行干湿垃圾分类放置。
垃圾分类试点的氛围愈演愈烈,18号楼的徐先生带着4岁的小外甥一起扔垃圾;27号楼的潘阿姨领着双胞胎宝宝,一个拎着干垃圾,一个拎着湿垃圾,开开心心的跳过来;一个60多岁的老先生哪怕开着残疾车,也要参与进来……
“众筹牛奶盒” 让垃圾分类成为全民参与的新时尚
灵岩南路1141弄新建的“两网融合”示范空间同样热火朝天,原来东明路街道与上海程胜环保有限公司共同开展“众筹牛奶盒”活动,居民一定数量的废弃牛奶盒可兑换相应的小礼品,以此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让垃圾分类成为全民参与的新时尚。
所谓“两网融合”,指的是“居住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两个系统并行运转、互相融合,真正实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的目标。至2019年2月,东明社区已建立“两网融合”再生资源回收点位12个。
刚从人群中挤出来刘阿姨,开开心心展示了自己的“战利品”,6个牛奶盒换来的一块190g的肥皂。“以前都是直接扔掉,现在可不舍得,能换小礼品呢。”
该空间每周三上午9点到11点开放。“参与的居民非常多,我们忙的嗓子都快冒烟了。”工作人员粗略统计了一下,这2个小时一共兑换出去洗衣液36瓶、洗发水19瓶、肥皂95组、旅行装洗发水200多份。“居民还在陆陆续续过来兑换,今天的午饭不知道几点才能吃上呢。”
而且,以居民区为单位,收集到3800个牛奶盒就可以通过第三方公司兑换一个放置在小区公共区域的休闲椅,而这个休闲椅就是由3800个牛奶盒制成的。
截至目前,东明路街道垃圾分类绿色账户工作已全面覆盖37个居委70个住宅小区共计4.95万余户,累计绿色账户开卡率达到80.25%,绿色账户累计扫描积分:6731400分,累计消纳:2276020分,绿色账户活跃率达到了23.32%。
分类投放好的垃圾混装运输?将打消居民源头分类疑虑
今年2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垃圾分类万人动员大会上强调,上海垃圾分类势在必行,“是一件没有退路的事情”,对垃圾分类“要敢于较真碰硬”。
在凌六居民区71岁的扫码志愿者邵志荣看来,拎两个垃圾袋下楼的居民,在思想上及行动上都已经做好了参与垃圾分类“持久战”的准备;需要“重点照顾”的是,拎着一个垃圾袋的居民,他们的思想还没有“转弯”。
垃圾分类容易得罪人,早上年轻人急着去上班,来不及细细分类,垃圾一股脑全倒在一个垃圾袋里。邵老只得帮忙进行筛选并教育年轻人要分类以及怎么分。
从一开始别人说闲话,认为吃饱了撑的,邵老先生坚持扫码志愿服务已经一年多了,现在大半居民养成了定时投放垃圾的好习惯。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这标志着,在推行20多年后,“垃圾分类”在申城纳入法治框架:个人混合投放垃圾,今后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则可罚5万元。
“有小区居民反映小区只有一辆驳运车,将垃圾混装驳运到垃圾压缩站,部分垃圾压缩站不具备分类条件,导致居民抱怨垃圾分类无用等消极态度;有居民看到垃圾清运车将他们分类投放好的垃圾混装运输,造成居民分类积极性大减,营造好的分类氛围遭到打击。”东明路街道社区管理办负责人说,知易行难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希望政府能够加大投入,提高垃圾处理能级,实现湿垃圾就地分解。”在居民看来,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湿垃圾就地分解模式成了“香饽饽”。
为了让居民全身心投入垃圾分类,无后顾之忧,东明路街道分批组织居民现场参观老港垃圾处理中心,亲眼追踪垃圾无害化处理流程。居民纷纷表示:“通过参观学习科学处理技术,提升了自身分类意识,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今年将初步建立东明路街道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打消居民源头分类收运环节不分类的疑虑。”东明路街道也明确要求,社区必须分类先行,试行不分类不收运制度。
市级园林街镇:“微景观”建设宜居东明
此外,垃圾还可以“废物”利用,充分发挥废弃物的剩余价值。
例如,垃圾桶里的木头可以改造成为围栏、石头可以制成假山、轮胎可以培育花草、啤酒瓶可以做装饰,凳子和油桶可以打造成花架……这些被丢弃的垃圾,成了凌十二居民区“微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16年至今,居民区大变样,翠菊、勿忘我、向日葵等品种齐全,见缝插绿,点缀起了的小区散落的边角地和闲置地块,也俨然成了独居魅力的新景观,不仅逐渐改善了小区环境,也打造出一个绿意盎然、宜居洋气的小区。
被大家誉为“微景观总设计师”的戴年诚,自从家中再也摆不下盆栽后,将满腔热情贡献给了小区微景观,每天琢磨着去哪里捡点石头,去垃圾桶翻翻有没有合适的材料,构思下一个微景观的造型,为小区“锦上添花”。
东明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费维照表示,东明路街道是上海中心城区第一家市级园林街镇,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绿色家园建设和生态保护。
街道将全面落实垃圾分类工作要求,以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减量化为目标,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社区合力、居民参与”的工作模式,落实以居委、物业、居民和收运单位为一体的有效运作机制。
目前,东明路街道正在以支持社区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点位建设和垃圾厢房改造、居民区党建引领、多层次宣传发动和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等工作为抓手,激发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参与热情,让垃圾分类真正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