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看到这些穿着红马甲的人,和民警一起在路上巡逻,就觉得心里很踏实,特别有安全感!”去年5月份以来,浙江宁海县岔路镇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多了一道令人安心的“红色”。这支由村干部、公益活动成员、网格员、个体户、工人、农民等社会各界群众普遍参与的“阳光义警”志愿服务队伍,也是宁海普法志愿队伍的一支新生力量。
据了解,“阳光义警”自成立以来,累计开展矛盾纠纷排摸调处3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87起,参与普法教育宣传2万余人次,义务夜巡1.5万余人次,成为了基层法治力量的重要补充。
宁海地处沿海发达区域,但农业人口占比大,乡村治理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更加先发、更加集中,传统的乡村治理机制、治理方式均面临挑战。“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乡村不可避免出现‘空心化’现象,另一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大量资本、项目、人才回流乡村,乡村越来越期待有效治理。”宁海县委主要负责人说,这一城乡间的双向“拉扯”,倒逼我们探索乡村法治建设。
宁海先行先试,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契机,按照“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要求,运用法治、德治、自治“三治”理念,构筑社情民意发现机制、群众诉求办理机制、权力监督约束机制、干部作风保障机制“四位一体”的基层治理体系,基层治理迈向长效化、制度化、和法治化。
小清单立规矩解决大问题。农村基层干部手中的权力如何界定?侵害农民利益的“苍蝇式”腐败怎么防?“小官巨贪”怎么避免?2014年,宁海给出自己的破题之举,在全国率先推行“小微权力”规范化运行,界定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权力,从源头上把农村基层权力关进“笼子”,本质上是为乡村治理“立了法”。实施4年多来,共开展18批次村级重点项目专项监督,累计节约资金2600余万元,村级项目规范快速推进。如今,宁海还引入大数据,构筑起一个数据全面导入、项目全程跟踪、预警及时生成、整改迅速落实的动态环闭监管体系,为村级小微权力监督插上“云翅膀”。
普法网精准入户,扫除乡村普法盲点。宁海试点普法联片入户制度,通过网格化普法,构建网格员、调解员、法律顾问的普法模块,并结合“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打造按需普法、菜单式普法,满足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一市镇缆头村作为宁海县首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以党建引领创设“五有”学法阵地,改善了党群关系,也打通了送法下乡“最后一公里”。
基层法治的发力点在于共建共治。宁海挖掘社会普法资源,以群团、企业、商会等社会普法力量为基础,让更多有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参与进来,初步构建完成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宁海,“老何说和”专职人民调解室可谓家喻户晓。调解室聘请群众威信高、人文地缘熟、法律政策精,热心调解工作的党员干部、教师、退休的政法工作者以及新宁海人当“老娘舅”,用百姓熟悉的面孔、亲切的方式来化解他们的烦心事、闹心事。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老何说和”调解室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2160件,调处成功31980件,成功率达99.4%。(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