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美院创新思政课模式——
“开门办课”拓展新空间(在一线)
4月末,漫天星光,青山环抱,浙江省仙居县白塔镇东横街村的文化礼堂里,一堂特殊的思政课正在进行。讲台上,中国美术学院思政理论课教师龚华平、朱文信和东横街村支书许子兵一起,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的文艺工作要求展开热烈讨论。礼堂里,美院年轻学子围拢来,从自然保护到环境伦理,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到乡村振兴,踊跃发言。有学生感叹,不同于学校传统课堂,在这里,与村民、与乡野、与火热生活融成一片,思路也格外灵动。
在今年4月的学生专业下乡实践中,中国美术学院思政理论课教师分赴仙居、南浔、松阳等7个下乡采风点开展授课。课上,同学们共同探讨国情时政,还有学生以手绘的形式把这些乡野间的思政课堂画面记录下来。
自2016年起,该校尝试将思政课堂下乡与一二年级学生每年为期3周的专业下乡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把课堂“搬出”学校、入驻乡村,探索思政教学引导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滋养思政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为了全方位延展思政师资,学校践行“开门办课”思路,邀请参与社会公共文化建设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农村党支部书记、返乡创业者、地方志编纂者、普通村民等走上讲台,成为学校思政课堂上一支特殊的教学力量。
“像这样‘星空下的思政课’,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龚华平认为,两者的结合,既整体提升了思政课的魅力和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又有效引领了专业实践的效率和思想层次、创作水平。
在桐庐县下乡实践点,一场以美丽乡村为主题的写生作品展正在举行。以当地山、水、人、物、景为主题,美院学子通过现场写生、手稿记录、组织访谈等形式,记录当地的人文风貌与乡村变化。
“听了思政课老师的讲解,我开始去关注这个村子的历史与发展。这是一方生机勃勃的土地,并不仅仅是我们画笔下的客体。”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造型分部学生谢池柳说,“中国的乡村很美,我们要用自己的画笔把她的美传播出去,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她,保护她,建设她。”
朱文信说,“借助下乡的机会,引导‘00后’大学生关注乡村的现状与历史,能让他们感知乡村,感知中国,从而激发他们改造乡村,建设祖国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艺术学子反哺乡土,以艺术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中国美术学院的思政下乡走出一条特色路子。
作为艺术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载体,2018年4月,中国美术学院和仙居县共同成立了仙居乡村振兴学院。建筑学院年轻教师任天说:“对于乡村来说,设计参与是一种互相陪伴,陪伴美丽乡村一起成长。”
许子兵深有感触:“2014年前,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村集体收入为零,到了2016年,顺应全域旅游发展趋势进行了整村改造提升,特别是引入了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团队之后,打造‘文化礼堂’、‘三棵树’村内公共空间。目前全村有农家乐16家,床位400余个,村集体年收入达到50多万元,民宿经营户年均收入达10万元以上,党组织也进一步焕发出活力。”
“艺术如果脱离了我们脚下的土地,远离了火热的生活,无视了广大人民,那就失去了血肉、失去了筋骨。我们要主动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一次以《艺术的理想与理想的艺术》为题的研究生思政课上,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的话,深深打动了艺术学子。
(人民日报记者 江南 方舟)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23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