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一丧三年紧,一婚穷十年”到移风易俗成效渐显 1年62亿元,温州是如何省出来的
“现在办一场丧礼,只需要1万元,比起往年,就是个零头,足足节省了几十万元。”日前,在办完母亲的丧礼后,温州乐清南塘镇村民吴荣恩感慨说。
曾几何时,同样是在乐清,一场葬礼需花费数十万元,一些家庭互相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弄得人人苦不堪言。
今年,温州移风易俗工作经验被中央文明办通报推广,成为全国“先进”。中央文明办这样评价温州:“婚事新办风尚渐显、丧事简办蔚然成风,有效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8月份至今,温州移风易俗改革已节约社会资金62余亿元。从“一丧三年紧,一婚穷十年”,到省出62余亿元,温州是如何做到的?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关键是抓住了移风易俗的痛点和难点。
干部带头
红包封顶桌数限定
“我承诺:婚宴单方不得超过20桌;非亲人员礼金收送均不超过300元/人,婚礼车队总数不超过6辆;婚宴餐标不超过3000元一桌……”再过几天,在温州市鹿城区某机关单位工作的小吴即将举办婚礼。前不久,他向单位报告婚礼桌数规格等情况,并在一份《鹿城区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婚宴喜庆廉洁自律文明示范承诺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常言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风政风引领民风社风,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示范引领是移风易俗的关键。
为此,温州严格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婚丧喜庆事宜,要求婚宴人数控制在200人以内,严格执行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公示制度,做到事前报告、事后备案、违规问责,以作表率。
去年8月起,鹿城区把这一规定纳入了领导干部年度述职述廉和绩效考核。出台党员干部及公职人员婚事新办“封顶制”:宴请客人单方不超过20桌;婚宴餐标城区每桌不超过3000元;非亲属收送人情红包封顶300元……
洞头区对党员干部操办婚事提出了“五严控五提倡”,对人情额度、酒席规模、司仪费用等都进行了限制。瑞安市规定,党员干部、公职人员遵守“喜事六严”规定,对操办规模、礼金、婚车、烟花爆竹等进行严格控制。
乐清规定丧事活动殡期不超过3天;摆放的花圈、花篮、花匾总数不超过4个;火化时往返殡仪馆的车辆和出殡(送殡)车辆不超过5辆;倡导不置办出殡酒席,如确需置办,酒席总数不超过20桌(每桌限10人)等。
有的地方还把企业家等高收入人群也纳入了移风易俗领头羊队伍,明确规定有违反移风易俗规定的,不得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评先评优和有关褒奖荣誉,不得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等。
有了“官方标准”,群众正好顺水推舟,保住了钱袋子,也撑住了面子。温州市民黄家序对此深有感受:千难万难,党员干部带头就不难。“在温州,以前七八千元、上万元一桌的婚宴司空见惯,为了面子,寻常人家的婚宴也摆在五星级酒店,一顿婚宴下来往往吃掉十几年的积蓄,如今政府官员和大老板都不讲排场了,老百姓自然也不攀比了。”
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成为首批践行者,带动广大群众转观念、破旧俗、立新风,当地大操大办的歪风陋习得到有效遏制。
此外,温州还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规办婚丧案例,有力发挥了震慑作用。乐清石帆街道绅坊村支委委员许某在操办父亲丧事过程中,分多处置办36桌酒席,违反了丧葬礼俗整治有关规定,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平阳南雁镇卫生院职工周某母亲去世,未按有关要求事前报批备案,摆放花圈超出规定标准,周某被进行诫勉谈话;截至目前,温州全市共查处党员干部违规婚丧案例605例,问责126人。
服务创新
传统婚礼进礼堂
日前,一场中式婚礼在文成玉壶镇新建的碧坑文化礼堂拉开帷幕,一对新人证婚、敬茶、合卺酒、父母致辞、传统文化太极表演……“传统的中式婚礼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新娘柳欣说,把婚礼搬进文化礼堂,既省钱又有仪式感,全家人都很满意。
有堵就有疏,有破则有立。尊重和满足基本的风俗文化需求才是改革正道。
在农村,搭棚设宴、摆流水席,场地限制是一大原因。去年,文成在温州全市首推传统婚礼进礼堂的婚礼模式,在沿用中式婚礼流程的基础上,融入家风家训、升旗礼等元素,大幅降低婚礼成本,深受新人欢迎。文成这一模式如今已在全市铺开,温州已建成的1882个文化礼堂,为举办集体婚礼、少儿启蒙礼、成人礼等各类喜庆及宴席活动提供场地,目前已举办了1200余场简约婚礼。
在温州市区,政府引导酒店推行简约婚礼套餐制,100余家酒店,包括温州喜来登酒店、香格里拉大酒店等推出3000元以下的婚宴套餐。上个月,温州市区青年蔡先生在五星级酒店华侨饭店举办了一场简约婚礼,菜品2800元一桌,婚宴共设10桌,宴会厅没有奢华装饰,不收礼金,也没有婚庆仪式。
各县(市、区)还结合本地风土人情,创新推出配套服务。泰顺县是著名的廊桥之乡,当地推出“廊桥为媒”结同心活动,组织青年人在廊桥文化公园举行集体婚典;鹿城区江心屿、杨府山公园挂牌公益性户外婚礼基地;乐清市依托雁荡山夫妻峰、文化广场,推广婚事新办;洞头区半屏韭菜岙沙滩整治修复工程正在施工,将打造成浙南最大沙滩婚事基地;鹿城还优选了100多个“同心良辰”日,同时配套多种惠民新举措,进一步为新人甜蜜减负。乐清推出殡仪服务系统,由系统替代殡葬事项办理窗口,通过线上预约、线下同步代办的模式,简化殡仪服务程序。
“不断搭建平台创新路径,推出一系列服务措施,为民众开源节流,自觉倡导移风易俗。”温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主任徐伟中介绍,宴席套餐制、人情随礼封顶制、婚礼办理报告制、新式婚庆场所、简约婚庆志愿服务……这一系列经过试点的有效做法正在重点推进。
今年4月,温州市新一轮海葬、树葬服务活动启动,对实行海葬、树葬、花葬等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法,给予3000元至8000元不等的奖励。清明节期间,“让生命在自然中延续——苍南县省级树葬示范点暨首届联合树葬安放仪式”在苍南县钱库镇金龙山公益性公墓举行,104位逝者安葬于松柏树下,长眠于绿树青山之间。市民张女士的父亲92岁因病去世,生前就有树葬意愿。张女士说,家人也认同这种文明环保的生态安葬方式,便遵循父亲的遗愿,将其树葬。近年来,温州绿色殡葬比例逐步提升,2012年至2018年全市累计实行海葬、树葬等生态葬法1500多例。
除此之外,温州实行“普惠型”柔性关怀,降低入葬费用,城乡所有居民死亡后遗体的接运、存放、火化和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基本殡葬服务补贴标准人均800元。截至目前,温州全市享受殡葬惠民政策25万人,惠民金额1.6亿元。
风俗改变
文明观念入人心
风俗的形成,非一朝一夕;而风俗的改变,也难一蹴而就。短期内的改革效果,如何防止反弹?温州认为,日拱一卒,久久为功,把移风易俗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
要让群众在移风易俗中有更多获得感。永嘉县桥头镇梨村入口有一块景观石,这是村民陈华成省下寿宴的资金为母亲陈华成80大寿准备的贺礼。陈华成笑称:“现在,我们村的老人做寿大多不办宴席、不分寿桃,而是流行捐出寿桃金做好事!”近3年来,“寿桃基金”在桥头镇风行,近300位老人捐出寿宴费用1000多万元用于村里建设,形成独特的“桥头风尚”。
鹿城区前沙村的老人张万林本想将省吃俭用存下来的10万元用于去世后的丧事花销,为响应移风易俗新风,他毅然将钱捐给了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苍南县棋盘村、兴蒲村原先操办乔迁、升学、周岁等喜事,全村吃流水席并派发喜糖,现在自愿捐资成立新风基金,用于村里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
文明习俗观念在温州逐步渗入人心。文化礼堂、道德讲堂、乡村少年宫等公共场所,成为温州移风易俗主阵地;家有家训、村有村训,家训“挂厅堂、进礼堂”,村训成为温州城乡居民的自觉遵循。
群众不再是移风易俗的对象,而是移风易俗的主人,打一场全民的移风易俗之战。“坚持走群众路线,依靠和发动群众,通过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温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温州,移风易俗正被融入各村的村规民约,很多地方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由群众推举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公平公正、崇尚节俭、有一定礼仪特长的人士组成。红白理事会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完善制度保障,制定红白事的办理流程、标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公示上墙。
除此之外,温州还大力推动民间道德设奖,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好邻居”“好婆媳”等推荐评选活动,以身边典型引领农村新风文明。开展“我们的家风家训”活动,引导家家户户写家风、晒家训、立家规、讲家事、树家风,引导群众从家庭做起,改陋习、树新风。
从讲排场、比气派,蜕变成比文化、比家风……对于移风易俗而言,62亿元仅仅是一个开始。
热议:
打好移风易俗 持久战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旗帜鲜明地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是新时代高质量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实现移风易俗,既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也要有善谋善成的智慧。温州通过抓住“榜样带头”和“群众自觉”两个关键要害,取得了成功实践,这也为各地提供了启示,政府将“俗成”变“约定”,党员干部带头,给传统陋习画上一条红线,再通过优化政府服务方式,扩大普惠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变炫富为炫创意,讲排场为讲情怀,从而让文明风尚在温州大地落地生根。
温州的实践证明,只要善于发动群众的力量,让老百姓的主人翁意识和权利得到有效释放和发挥,陈规陋习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必然愈来愈浓。
但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移风易俗是一个巨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持之以恒杜绝反弹,也需要坚持创新驱动破立并举,方能行稳致远。不能靠政府强推,也不能硬来蛮干,而是将主动权交到群众手上,让老百姓自己做主,切实感受到新风气的美好,从而衍化为行动自觉。
(作者张丙宣为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