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垃圾分类不会一帆风顺 上海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前进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上海从此全面进入垃圾分类时期。

  半个多月以来,中央及地方多家媒体深入上海多个社区、商场、景区、医院、学校及其他公共场所,进行了方方面面的宣传报道,可谓是“铺天盖地”。

  为了垃圾分类工作,上海人民生生被逼成了段子手。网友“小笨猪知足常乐”说:“阿拉上海宁,最近不谈股票,不谈房价,甚至连朋友也不谈……一门心思统统扑在垃圾上。”

  湿纸巾再湿也是干垃圾,葡萄干再干也是湿垃圾……不少市民认为,每天都必须要面对的垃圾分类,就像绕口令般让人迷茫。

  本网记者从7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当天开始,派出多组记者直击一线,采写了不少有关垃圾分类的生动故事,上到耄耋老人,下至中小学生,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纷纷参与进来。更有不少民间“高手”,发明了各种“神器”,给垃圾分类工作带来颇多便利。

  点赞上海的同时,也无须回避问题。垃圾分类工作,不啻于发起一场“生活革命”,关系到所有人,毋庸讳言,这项工作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干湿垃圾界限在哪里?不少市民表示“傻傻分不清楚”

  根据相关规定,上海实行垃圾四分类,分别为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分类伊始,很多人弄不清楚干湿垃圾的界限,单从字面上理解又是行不通的,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湿纸巾再湿也是干垃圾,葡萄干再干也是湿垃圾”。在记者的采访中,这几乎是老百姓反映最多的问题,分类分得头大,“弄不清爽”。

 

  与上海不同的是,北京的四分类分为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这样一看,一目了然。细究起来,大体上是:

  北京的“厨余垃圾”=上海的“湿垃圾”,

  北京的“其他垃圾”=上海的“干垃圾”,

  北京的“有害垃圾”=上海的“有害垃圾”,

  北京的“可回收物”=上海的“可回收垃圾”。

  不少网友认为,在垃圾四分类的命名这件事上,北京的表述方式完胜上海,认为北京的这种四分法是真正以人为本、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设置的。

  据悉,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上海、北京、天津、重庆、石家庄、邯郸、太原、呼和浩特等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既然全国范围内都要推广,记者认为,统一标准很重要。但从上海和北京来看,垃圾分类标准就不完全一致,不同的分类标准势必会给本来就是“零基础”的市民带来更大的困难,也不利于调动其积极性。而且,当今社会,人口流动频繁,且不说到各地旅游的游客,单是工作在上海、居住在长三角各地的人们就不在少数,如果标准不统一,上班的时候是一种分法,下班回到外省的家里又是另外一种分法,难免容易犯迷糊。

  《半月谈》杂志发表评论说,“容易分”是“分得清”的前提,也是“坚持分”的动力。为此,制定一套统一的标准势在必行。

  湿垃圾为啥一定要破袋?破袋后的尴尬怎么解?

  “习惯了每天早上带着垃圾出门,扔到垃圾桶里,然后直接去上班。”居住在虹口区的王女士说,自从垃圾分类强制实行,给自己也带来一些麻烦,“现在要求湿垃圾必须破袋,破袋的时候难免不弄脏手,油腻腻的,都是厨房里的东西,也没地方洗手,我现在啊,都是提前备好湿纸巾去丢垃圾。”

  在记者的采访中发现,不少居民都有王女士这样的困扰,因为“湿垃圾袋是干垃圾”,怎么解?

  有人提出是否可以用可降解的塑料袋。对此,有媒体采访了相关专家,表示目前可降解的塑料袋需要严格的条件(水、温度、反应器等)才能完成降解。在自然环境中,整个降解周期将更加漫长,且降解过程仍会产生干扰环境甚至有害的物质,如果贸然大规模推广可降解塑料袋,最终它们进入土壤等待所谓的“降解”,将会对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市绿化市容局也认为,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替代破袋投放,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不可行。

  从保证湿垃圾纯净度的角度来看,破袋依然是最有效的手段。

  对此,可以选择在垃圾房旁边设置洗手池。在陆家嘴街道市新小区采访时,记者看到,垃圾房旁边就有一个洗手间,工作人员说这是为了解决湿垃圾破袋弄脏手的问题特意配套设置的。

  有个别小区,选择了在垃圾桶内安装“破袋神器”——底部是一根锯齿,顶部采用可调节的弹簧锁扣,紧扣在垃圾桶边沿。这样居民在倒湿垃圾的时候,就可以避免用手直接触及垃圾。

  早晚两次定时丢垃圾,上班族时间不一致怎么办?

  去年3月,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生活垃圾将逐步推行“定时定点”投放。定时定点,本质是对垃圾的集中管理,便于收集和清运,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记者实地调查发现,不少居民反映,小区的垃圾投放时间与自己的生活作息存在冲突。

  刘先生居住在虹口,工作在闵行,地铁出行,单程至少一个半小时。他所在的小区投放垃圾时间是早上7:00-9:00,晚上17:30-19:30。“经常赶不上,早上出门,垃圾房还没开门,晚上只要稍微一加班,回家的时候垃圾房已经落锁了。”对此,刘先生感到很无奈,“总不能跟单位请假丢垃圾吧?”

  早上7:00-9:00,是不少家庭上班、送孩子上学的时间,争分夺秒,非常忙碌。晚上17:30-19:30,许多上班族可能还在加班,或在回家途中,抑或是尚在吃晚饭,还没来得及洗刷收拾丢垃圾。这样的时间设置,确实给不少家庭带来了不便。

  如今正值夏天,气温高,垃圾放在家里过夜,尤其厨房的垃圾,散发的异味让人难以接受,无论如何也要把垃圾扔掉。晚上十点左右,记者就在虹口一小区看到垃圾房已经上锁,垃圾房外面却堆了不少垃圾。

  虹口区宇泰景苑为照顾到作息时间与垃圾房开放时间不一致的家庭,就特别设置了一处24小时开放的垃圾投放点。错过定时投放时间段后,居民可以将垃圾在此处进行投放,这样就解决了上述提到的问题。当然这需要居民极强的自觉和自律,尽可能严格依照标准进行分类。

  还有小区设立了智能垃圾箱房门禁系统,系统集成了身份识别、信息屏幕、端口扫描、监控摄像、移动网络等多项功能。通过监控装置,实时监控垃圾投递现场,有效识别垃圾分类准确率,引导居民实现正确分类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同时,提供无人化自助服务,摆脱对现场保洁人员依赖的同时,避免与居民作息时间冲突,随时随地,灵活自由。

  撤桶并点后垃圾桶减少,丢次垃圾要走大半个小区?

  很多居民发现,自从垃圾强制分类以来,小区里的垃圾桶明显减少了。撤桶并点,这是不少小区普遍采取的做法。

  “很明显,不方便了。”杨女士说,“原来楼下就有垃圾桶,随手一扔就行,现在要走大半个小区才能到定点的垃圾房。”

  更有甚者,在宝山大场镇一小区,居民给居委会联名写信,提出垃圾房选址的不合理,认为垃圾房不应设在中心花园的人行道旁,而且紧靠儿童游乐园和纳凉亭,本应该“开门见山水”的地方,变成了“开门见垃圾”。并且担心垃圾清运车每天来来往往,旁边的儿童游乐园里,小朋友出入频繁,可能会存在安全隐患。

  居民认为,小区的垃圾房选址应该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因地制宜,适宜小区居民的才是最合理的。

  道路不设湿垃圾桶?路上吃东西,垃圾要带回家

  “打算去超市买点东西,吃着一个橘子出了门,一路上没看到湿垃圾桶,到超市买完东西,一路捏着橘子皮回到家才扔进了垃圾桶。”宋先生苦笑道,“以后再也不敢吃着东西出门了。”

  根据相关规定,上海的道路、地铁等公共场所设置的垃圾桶,一般情况下将只有干垃圾和可回收两种。如果上班族把吃剩的早饭、玉米棒等湿垃圾随包装袋一起扔进这些垃圾桶,将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所以,上班族上班路上吃完早饭后,处理垃圾的正确姿势是:公共场所的干垃圾桶应该扔餐巾纸、一次性餐具、污损塑料袋、污损纸张等,可回收物箱则是废玻璃、废塑料等。一顿早饭下来,食品包装袋、餐巾纸、饮料瓶等都有相应的去处。吃剩的早饭或者玉米棒等湿垃圾,只好提前准备一个袋子,把它带回家或者带到单位再扔到相应的垃圾桶。需要提醒的是,饮料瓶等扔进可回收垃圾桶前,需要排空。

  对此,有不少市民建议,是不是可以少量、适当在地铁站或者部分道路设置湿垃圾桶?

  垃圾分类工作关系到每一个人,人人素质参差不齐,推行起来势必不会一帆风顺。作为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上海遇到上述问题也在所难免,道路虽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而倘若没有上海的“摸着石头过河”,其他各地就难以总结到宝贵经验。接下来,借鉴和总结上海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理应成为当务之急。

  半个月的调研采访,记者发现,对于垃圾分类,绝大多数市民表示举双手赞成,“垃圾分类是好事,要支持!”

  也有少数市民觉得“太不方便”,“扔垃圾本来就应该怎么方便怎么来,为什么一定要分类?”

  垃圾为什么一定要分类?垃圾围城”正在上演!

  垃圾为什么一定要分类?因为已经到了非分不可的地步了!

  上海,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全国产生垃圾最多的城市之一。有数据为证,2016年,上海年生活垃圾产生量达879.9万吨,排名全国第一。在上海,一直有“上海的垃圾,15天堆起一个金茂大厦”的说法。

  数据显示: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每周最少有4亿份外卖在路上,至少产生4亿个打包盒和4亿个塑料袋以及4亿份一次性餐具。快递量一样令人感到恐怖,2012年是50亿件,到2018年已增长到500亿件,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会变成700亿件。700亿件快递会产生多少垃圾?

  此时此刻,“垃圾围城”正在上演。

  数量如此庞大的垃圾,如果不做分类处理,会严重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

  易拉罐降解需要200年,塑料制品降解需要1000年,一只普通的家用节能灯约含有0.5毫克汞,如果渗入地下,可污染180吨水……

  有了分类,才能后续更好地无害化处理,才能更好地提高回收利用率,才能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减负。

  家住市新小区的八岁小学生冯逸帆一放暑假,就到居委会报名做了垃圾分类的小志愿者。她说,“所有的垃圾混在一起扔掉就是垃圾,如果分类了,有一部分就能变废为宝。”对,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如今,在上海,全市中小学已将垃圾分类作为“开学第一课”,垃圾分类知识纳入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有人嫌垃圾分类“不方便”,曾担任过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负责人的政协委员陆月星表示,“垃圾分类不是从方便老百姓开始,是从不方便老百姓开始的,正是有了这种不方便,才能构成特定的意识和习惯。”

  的确,《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部法规,就是要给所有人“找麻烦”,而且是从垃圾产生源头管到末端处置,全流程、极细化地约束各环节、各部门、各单位、各人群。看起来这似乎极不“友善”,其实是刀刃向内,就是要发起一场“生活革命”,引领“垃圾分类工作新时尚”。

  万事开头难。身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上海,再次担当了垃圾分类先行者和排头兵的重任。如今,上海市民已经被广泛发动起来,尽管道阻且长,但开局值得点赞。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78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