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看长江之变】上海:浩浩长江,生态发展领头羊
浩浩长江,昼夜不息,绵延6300多公里,宛若一条金腰带,勾画出中国经济最华美的篇章。
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正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的“龙头”所在。如何把这条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巨龙“舞”起来,“龙头”重任在肩。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词。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核心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进一步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好发挥上海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作用。“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引领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宝山滨江转型发展,废钢渣上“长”出湿地公园
今年新年伊始,长江与黄浦江汇流之处的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再度迎来“三船同靠”热闹场景,远远便能听到一声声汽笛长鸣——海洋量子号、诺唯真喜悦号和歌诗达赛琳娜号三艘大型母港邮轮在这里依次排列,向中外来宾展示着邮轮经济为这座城市带来的巨大魅力。
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滚装货运码头,如今已华丽变身为亚太地区最繁忙的国际邮轮母港。这个三年登顶亚洲第一、五年问鼎全球前四的国际邮轮港,已是宝山区的地标建筑,更是一张“世界级名片”。
离邮轮港不远,在长江与黄浦江的交汇口,就是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公园原址为长江滩涂湿地,因清政府曾在此建造水师炮台,故得名“炮台湾”。从上世纪60年代起,因战备和生产需要,用上钢五厂炼钢产生的大量废钢渣回填形成炮台山。2005年,宝山区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先后投入整治、建设资金近8亿元,在此规划建造湿地公园。
“环境好不好,看看鸟儿来不来就知道。”如今的公园里,动植物种类丰富,有各类植物108种,鸟类14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0种,常见鸟类有白鹭、斑嘴鸭、银鸥、家燕、乌鸫、白头鹎等。
漫步在沿江木栈道上,远眺日出日落,船来船往,近看水草依依,群鸟嬉戏,感受江风拂面的轻柔,聆听潮起潮落的低吟,迷人的海天旭日让人如痴如醉。“我们年纪大了,不需要花门票钱,这里环境好呀,空气新鲜,蛮好!”正在公园里带着孙辈玩耍的一对老夫妻告诉记者,自己家就住公园附近,只要没事,几乎每天都要来公园里转转。
从昔日的废钢渣堆场,到如今郁郁葱葱的湿地公园,成为了候鸟们迁徙路上的驿站,越来越多的市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巨大价值。“由重变轻、由硬变软、由短变长、由黑变绿”的转变,让宝山这个传统老工业基地在转型之路上不断跑出“加速度”,正在向“绿、精、新、顺”的新宝山大踏步迈进。
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美丽乡村留住乡愁
璀璨的上海,乡土缺席了吗?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至2035年,耕地、林地等非建设用地要占陆域总面积53.2%以上。在上海,至少超过一半的土地和乡村生态有关。
上海的乡村是什么样子?
2月看梅花,3月看樱花,5月看虞美人,9月看向日葵、格桑花,11月初赏枫叶……坐落在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的“花开海上”生态园,真正实现了月月皆开花,四季都有景。
“花开海上”生态园创建于2015年,占地600亩。2016年10月,生态园开园,凭借绚烂花海的超高“颜值”一炮而红,很快成为沪上市民竞相“打卡”的网红景点。开园才两年多,这个偏远乡村里的生态园,已累计接待游客80万人次,成为上海郊区旅游的一大品牌。
从一座大型“花海”出发,悄然奏响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舞曲——这座昔日的“穷村”,如今已摇身成为远近村子羡慕的对象,并吸引年轻人纷纷回乡施展拳脚。
“蔡家楼埭,这里原是特别脏乱差的地方,民风彪悍,彪悍到什么地步呢?举个例子,两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打架能打到头破血流。”走在待泾村蔡家楼埭的村道上,朱泾镇党委书记李士权介绍道。
与之前的“民风彪悍”“村容脏乱差”不同的是,如今的蔡家楼埭,道路平整开阔,家家户户建了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一眼望过去,真是一幅美好的乡村画卷。
近年来,待泾村投入400多万元进行公共空间治理,拆除违章建筑21800多平方米,对农舍外墙全部整修、白化,完成14条河道疏浚并植树2万多株、种植草坪5000多平方米,对废弃场所进行复垦、整治、复绿,新建桥梁10座,修建了健身场地、公共停车点,重新装修2个老年活动中心等村公共服务设施,待泾村的角角落落面貌焕然一新。
74岁的村民徐连生,虽然已是退休年纪,但他并不愿意闲着,他喜欢每天在“花开海上”待着,在园中种树、种花、施肥、拔草,忙得不亦乐乎,“那里空气好,还可以和老伙计们一起干活聊天,开心啊!”
说起去年收入,老徐颇为自豪:“我在生态园打工,每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另外,我每月还有2500元的养老金。家里4.5亩承包地,已经流转了出去,每亩每年有800元流转费。一年下来,我和老伴收入加起来有八九万元,根本花不完……”目前,像老徐这样,待泾村常年有120位村民在生态园打工,高峰时更可达到160人。
建设美丽乡村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切实提高村民经济收入,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待泾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借助“花开海上”项目的优势,帮助和解决农民就业和收入这两大难题。系列“组合拳”,推动了待泾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让村民打工有薪金、土地流转有租金、门票收益有股金。
白墙黛瓦,水清岸绿,鸟语花香,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错落有致,清新自然。民风淳朴的田园人家,独有一番江南水乡的清新与宁静。盛夏,走进乡村,一村一落皆美景,一幅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让美丽乡村留住更多美丽乡愁。
修绿道建驿站,打通城市服务“最后一公里”
“变化实在太大,原先这里还是一片干散货码头,每天桌上都有一层灰,现在环境越来越好,家里几周不擦都没事。”居住在虹口区北外滩滨江附近的居民说。
如今,他们天天到滨江绿地散步健身,对他们来说,滨江就是自家最美的后花园,不用打理、不用操心,四季都有不同的美景,幸福感和满意度越来越高,交谈间溢于言表。
作为长江支流的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上海人对黄浦江有一种独特的感情。北外滩滨江区域是黄浦江沿岸的核心区段之一,自上海开埠后,沿江岸线就是货商往来和人流汇集之地,各地物产货品在此装卸,仁人志士在此登岸,包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也从这里生发繁衍,多年来这里一直是重要的客运、货运和仓储码头。
2016年末,上海黄浦江两岸滨江贯通工程启动,为了还老百姓这一江碧水、两岸翠绿,打造鸟语花香的都市滨江绿地和观景休闲空间,虹口花了不少力气。比如,海鸥饭店旁原本的经营场所全部拆除改造为观景平台,置阳段原本封闭的游船码头也经改造后向公众开放,滨江沿线各单位让出了更多的空间来建设公共设施和健身观光步道等。
在虹口,除了滨江绿道,还有一个吸引市民前往的所在,那就是——市民驿站。
2018年11月6日,正逢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走进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逐一察看综合服务窗口、托老所、党建工作站等。托老所内,几位老年居民正在制作手工艺品,总书记亲切地向他们问好,老人们激动地握着总书记的手,向总书记讲述自己的幸福晚年。
今年67岁的孙益民,原本是退休后到市民驿站托老的,打打球,唱唱歌,安度晚年。没想到,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志愿者。老人精神状态特别好,嗓门响亮,“我比较好动,身体素质也不错,还能继续为大家服务!”孙益民说,托老所的名气很大,尤其是总书记来过之后,很多人会慕名前来咨询,自己的任务就是给咨询者介绍托老所的情况以及这里举办的活动,并且根据不同的老人推荐与其相匹配的活动。“比如我们开的微信课,就是教大家怎么使用微信,怎么支付,大家上课都很认真,不偷懒的。”
旁边,70多岁的冯阿姨正在跟摄影组的“同学们”开会、聊天,畅谈摄影的体会心得,还要约定下次出游的目的地。“我们经常会组织大家一起出去旅游、摄影,现在正在讨论,下次可能去山东烟台。”
据了解,嘉兴路街道托老所是集街道市民驿站、社区卫生中心及养老院为一体的日间照料中心,为入托老人提供膳食、个人照护、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服务,每天收费30元,包括午餐和点心。老人们说,在上海,这样的收费不高,基本都能负担得起。
如今在虹口全区23.48平方公里范围内,像这样的市民驿站,已经建设了35个,平均每个驿站覆盖0.67平方公里,服务2.3万人,老百姓吃饭、看病、配药、办事、活动都能在这里解决,是一个群众“家门口”的服务站,让老百姓在15分钟内就能享受到优质社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