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养老一体化,长三角打算这么干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长三角三省一市老年人口共4416万,占总户籍人口的20.7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江苏、浙江老龄化程度位列全国前六。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发布报告显示,预计到2035年,长三角三省一市老年人口将增至7500万,达到常住人口的33%。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三省一市备战老龄化按下了“加速键”。长三角养老一体化有何新进展?未来,三省一市将如何打破区域养老服务壁垒,实现养老资源共建共享?7月25日至27日,第七届浙江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上,三省一市专家围绕“长三角养老一体化”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异地养老成新时尚
近年来,去浙江养老已经成为不少上海老年人的养老新选择。“嘉善区位优势明显,高铁、高速公路往来上海便利,养老机构的价格也比上海便宜。”一位前来参加博览会的嘉善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嘉善已有几家养老机构住进了上海老人,如位于西塘景区的嘉善县保利安平和熹会老年公寓,50%以上的老年人来自上海。
“异地养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旅居式的短期异地养老,另一种是跟随子女迁至异地、到社区或养老机构中长期养老。”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徐启华告诉记者,如今上海等大中城市的老年群体已不满足于在家门口养老,而是寻求去临近地区选择旅居、康养等新型养老模式。目前,长三角地区29个城市已实现医保“一卡通”,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在上海市二、三级主要医疗机构和江苏省、浙江省所有设区市实现全覆盖,异地养老的老人成为直接受益者。
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29.4%的上海老人表示会“短期异地养老”,2.2%表示会“终身异地养老”。
共建养老服务标准
如何保证老年人跨区域养老的服务质量、排除异地养老风险?共建一套相对统一的、能互认互通的服务标准和监管体系,成为长三角养老一体化面临的一大难题。
今年6月,这一难题迎来了解决方案。6月12日举行的长三角养老一体化高峰论坛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民政部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江苏苏州市、南通市,浙江嘉兴市、湖州市,安徽省芜湖市、池州市及上海市的11个区成为区域养老一体化首批试点,共同探索建立养老共建对接合作机制。
“根据合作备忘录,三省一市将探索养老机构管理、养老服务等方面共建统一标准。”省民政厅社会福利与老年服务处处长陈建义告诉记者,在养老机构统一管理方面,三省一市将在条件允许的区域范围统筹养老服务资源,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异地处罚及时通报、区域范围内养老机构黑名单制度及养老机构诚信系统;在认知症照护方面,三省将依托上海认知症社区筛查标准、认知症养老机构入住评估标准、认知症照护专业培训,整体提升养老服务认知症照护专业能力;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正在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互认的养老机构院长从业资质认定机制,推进建立长三角互认的护理员评价及资格互认,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协作。
据了解,目前,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正在探索“养老机构服务与管理”标准以及“老年照护评估”标准互认互通,待条件成熟时,将逐步推广至整个长三角地区。
统筹规划产业布局
如今,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在为本地、本省的老年人提供优质养老服务的同时,瞄准了异地老人的养老需求。这给长三角养老一体化提出了新问题:政府该如何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统筹规划区域养老产业布局,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推进区域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近几年,浙江不断发挥市场在养老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养老服务市场化领跑全国,营商环境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2000多家养老机构民办占比60%,床位数民办占比63%。公办养老机构实现公建民营的占比51.9%,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求全部交由专业机构运营。在本届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上,浙江的一系列举措引来三省一市专家点赞:25日,省民政厅发布浙江省养老服务机构拟公建民营项目、大中型养老服务组织名单;26日,省民政厅做起了“月老”,举办浙江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项目推介会。
“浙江民政部门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与养老服务专业组织搭建对接平台,对各地养老服务企业进入浙江养老市场进行有效指引的同时,加强了本地养老服务品牌的宣传推广。”长三角养老协会联合体秘书长冯建光说,浙江这一做法值得借鉴,长三角地区目前正在探索统筹规划区域养老产业布局,制定区域内产业资本和品牌市场指引,孵化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养老机构等方式,促进区域养老资源共享、激发养老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