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央扫黑除恶督导整改浙江在行动 浙江打好招投标领域扫黑除恶攻坚战
浙江在线8月27日讯“你看,我们这边来竞标的这么多人,随便来几个抬价,价格就上去了。”这不是商战片中的招投标黑幕,而是曾发生在浙江的真实案例。
今年以来,浙江针对招投标领域存在的涉黑涉恶、串投标等突出问题,将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专项治理列为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8项重点行动之一。
专项治理针对全省交通、水利、住房建设、市政、设备采购安装等5大行业;投标人、招标人、招标代理、评标专家、“掮客”等5类主体;串投标、弄虚作假、挂靠投标、出借资质、强揽工程等5种情形开展。
通过线索排查移交、集中打击治理、完善监管机制3个阶段,浙江已排查移交了一批招投标领域违法线索,破获了一批涉黑涉恶和串通投标重大违法案件,打掉了一批违法或涉黑涉恶团伙和人员,净化了招投标市场环境,为群众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和社会环境。
搭建机制 强化部门联动
今年初,省委政法委、省发改委、省公安厅等12个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开展全省招投标领域违法行为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明确了招投标领域的治理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等。4月初,省市县三级视频部署会召开,12个部门的1500余人参加。
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浙江搭建了部门联动、行业协同的治理机制:公安、检察、法院等政法部门联动,发挥各自手段优势,与建设、交通、水利、人力社保等行业部门协同,整治全省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挂证、资质借用、违法发包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发挥省市县三级部门合力,建立专项治理联席会议制度以及周报送、月总结、阶段督导的治理工作推进机制,做好协调指导和督办工作。
在实施打击时,行政机关将发现涉嫌犯罪的线索传递给公安机关进行刑事打击,公安、检察机关将涉嫌违规违法但不够刑事打击的信息,反馈给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处罚。宁波市鄞州区检察院以《检察建议书》形式,将查办的4个交通项目25家企业涉嫌串通投标行为移交行政机关;东阳市检察院结合查办案件情况,形成“建筑企业项目经理经济犯罪检察白皮书”,在治理中起到良好作用。
重视举报 全面排查线索
今年4月以来,浙江累计排查招投标违法线索2364条,移交涉黑涉恶线索45条,移交一般刑事违法线索79条。
浙江坚持全面排查线索,坚持“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发动群众,深挖彻查”的原则,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专窗(举报箱)等广泛征集招投标违法违规线索,并组织各级各部门对近5年已查办的涉招投标行政处罚、刑事处罚案件和信访举报情况开展“回头看”。
4月28日,省市有关部门通过线索排查发现,江山港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凤林标段存在串投标情形,江山市公安局抓获以胡某某等为首的3大犯罪团伙的犯罪嫌疑人34名,连带破获一批串投标案和伪造印章、公文、证件案,涉案金额达数十亿元。
此外,省公安厅会同省发改委建立全省建设领域串投标研判平台,通过大数据深入分析研判,今年以来已为全省13起案件的成功取证和破获提供了数据支撑;省发改委对近5年省重点建设工程的449件涉招投标投诉举报信访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全省检察机关对恶意竞标、串标等涉黑涉恶案件进行“大起底”。
结合进项目、进企业、进市场、进网络,各地各部门紧抓民生项目、重点项目,通过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建立奖励办法和举报保护措施,敦促违法行为人投案自首,对典型案例在公众场所予以曝光。
聚焦重点 形成查打合力
招投标领域专项治理开展以来,全省立案侦查串通投标案件93起,其中涉黑涉恶案件9起。省公安厅挂牌督办重点案件线索1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7人,涉案串投投标项目标的总金额100余亿元。
针对违法乱象,浙江治理起来绝不手软——大力整治建筑工程承包发包违法乱象,累计检查项目5057个,涉及建设单位3110家、施工企业2979家,发现37个项目、13家企业、583人存在违法发包分包等行为,依法采取罚款、限制投标资格等行政处理。此外,建设领域挂证专项治理自纠率达80%,挂证人员大大减少,挂证现象得到初步遏制。
省公安厅按照“一案一档、领导挂帅、专班经营、定期上报、限期办结”原则,全力推进串通投标案件侦办工作,对涉黑涉恶、多次信访举报未决、关系国计民生和上级交办的案件线索等进行挂牌督办。
浙江还针对重点案件实施重点突破。全省发改部门强化与政法机关配合,严厉打击了一批长期盘踞在我省水利工程行业的犯罪团伙,为净化我省招投标市场环境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