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浙江制造七十二变!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

  原标题: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产业数字化,浙江制造七十二变

  浙江在线10月1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方臻子)产业数字化,是浙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一条重要主线。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化+”“互联网+”“智能化+”正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企业在进化,浙江制造大步迈向浙江“智造”;生产方式在进化,“产品+服务”的混合商业模式,正给浙江的产业注入新动能;政府也在发力,助推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显示,浙江省“产业数字化”指数达18.66,位列全国第一。

  迭代

  企业从制造到“智造”

  8月25日晚的央视《对话》节目中,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和阿里巴巴CEO张勇等,一起坐在了西湖边。热聊的话题,正是“数字经济”。

  提起当年的“虚实之争”,宗庆后笑着说,是误会,“我们拥抱数字经济”。他主动爆料:娃哈哈很早就开始产业数字化的探索。2015年,娃哈哈上马“食品饮料智能化工厂项目”;2017年,娃哈哈升级了杭州下沙的一条生产线,成为中国第一条数字化与智能化饮料生产线。接下来,娃哈哈还将打造“无人仓库”“私有云”。

  娃哈哈,只是众多浙江企业从制造迈向“智造”的缩影。仅去年,我省就建成了66个“无人车间”“无人工厂”。今年上半年,已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5042项,在役的工业机器人超过8万台,31.45万家企业已经“在云上”,其中省重点工业企业上云的普及率,更超过六成。

  网易联合创新中心总经理孟凡明,今年已经走访了不下两百家工厂。他观察到,有更多企业一改以往的观望态度,开始真正践行“产业数字化”。“上半年,网易疾风工业智能平台发布,短时间内就已经有50多家企业接入。”孟凡明告诉记者。

  “数字就是生产力”,成为越来越多浙江企业家的共识。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的思考,颇具代表性。在近日召开的2019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上,他说:“自2010年以来,传统产业一直受到持续地冲击,活得‘纠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回头仔细想想,在制造业中除了少数几个行业,绝大部分行业都有长期甚至永久存在的理由,只是会不断地‘升级’。没有淘汰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落后的产品、落后的制造方式。”

  作为全国首个“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近年来浙江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与全产业各领域深度融合,构建“1+N”工业互联网平台、全面实施“十百千万”智能化改造工程和“企业上云”行动,从“机器换人”到“工厂物联网”再到“企业上云”“工业大脑”驱动的智能制造升级之路,基本形成。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传统制造业企业的集聚地。兆丰机电的“工厂大脑”正不断演算,一套汽车轮毂轴承单元的生产节拍,从原来的几分钟缩短为15秒。董事长孔爱祥说:“全公司上千台机器已全部上云。”2005年信息化、2015年机器换人、2018年数字化、今年5G覆盖……这家创办于1997年的企业,通过不断地跃进迭代,稳坐行业“隐形冠军”。

  传统企业紧跟着时代,“原生”于数字时代的企业,更抓住后发优势,站上了“智造”高点。衢州柯城,今年上半年刚投产的佰意智造服饰,应用5G MEC边缘计算技术,将传统的羽绒服生产,变得高度智能化:车间里,布匹被智能拉布机拉上裁床,裁剪机自动裁剪,成品又被机器手抓取到AGV智能物流车上……

  重构

  生产服务珠联璧合

  马云曾经“预言”:未来的制造业一定是服务业,而未来的服务业一定是制造业。

  利用数字化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精细化的生产和服务,浙江的传统制造业正向“产品+服务”的混合商业模式转型。在老牌鞋企奥康的C2M智慧门店里,消费者的脚型数据及订单,会立即传输到企业大数据平台。1分钟完成一键定制,10分钟内计划派单,7天完成产品生产,1至2周产品交付客户。这样的“高端私人定制”,价格只比非定制鞋贵20%。“通过搭建大数据云平台,能够更好地对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进行精准、高效的匹配,进而为企业赋能。”奥康C2M负责人介绍。

  浙江企业不仅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围绕客户需求开展个性定制、柔性生产,也将触角延伸至销售服务,通过智能的、可联网的产品生成数据,并据此提供服务。兆丰机电已经为汽车轮毂轴承单元内置轮速传感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产品的信息就能实时汇总到“工厂大脑”,一旦发现产品使用状态异常,企业就会提醒用户到附近的维修店进行保养或维修。

  跟上数字时代步伐的企业,正在这场产业变革的浪潮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在诸多传统服装企业挣扎于生存边界的背景之下,杭州余杭区艺尚小镇的杭州意丰歌服饰有限公司,已稳坐业内“黑马”位置。对意丰歌来说,这一切离不开自主研发的“数字工厂—服装零售全链路数据决策平台”。意丰歌在试点门店的衣服里安装上芯片,通过分析试衣数据、转化率等数据寻找到爆款。“一个新款从上市到判断出是好款还是差款,只要3天时间。”董事长钱晓韵说。独特的以销定产的快反供应链经营模式,让意丰歌库存下降30%,业绩增长40%。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家公司里,IT类员工占比高达30%,它给自己的定位,也早已不是制造企业,而是“一家全链路数据化、智能化、时尚平台型公司”。

  可以看到,在浙江,在像奥康、意丰歌、兆丰等大批“智造工厂”里,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界线,正变得越来越模糊。新的生产方式与新的服务模式珠联璧合,大大提高了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不断赋能浙江的制造业提质增效。据统计,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3年的16.78万元/人提高到2018年的22.5万元/人。2019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2%,10个重点传统制造业增长7.9%,呈现出“好于预期、高于全国、领先东部”的态势。

  助推

  政府搭台破解难题

  产业数字化转型,并非毫无障碍。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畴镛认为,难点来自两方面:“一是要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能力与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二是行业大数据平台缺失。”

  在中小微企业中大面积推广智能制造,一直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却决定着产业数字化升级的成败。单靠企业“单打独斗”,实现数字化转型困难重重,更需要“政府搭台”。

  新昌轴承产业,是典型的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传统块状经济集群。“大多存在缺乏信息化技术基础、缺乏信息化人才、缺乏懂信息化的经营团队、缺乏领导信息化的企业。”新昌人说,他们遇到了“四大难题”。

  怎么破?去年以来,在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的推动下,新昌成为浙江省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县。新昌借鉴住建工程总承包“交钥匙”方式,遴选总承包商,为中小微企业量身制定技改路线,大力开展“数字化制造、平台化服务”探索。这一做法,被称为“新昌模式”。

  最新数据显示,已经有189家新昌轴承企业,实现了智能化系统改造。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应用,新昌把这些企业的一万多台设备整合起来,解决传统产业集群产能结构性过剩、产业结构单一、整体利润低等问题,为产业集群上每个企业的效益和管理,带来质的飞跃。

  目前,浙江已在18个县市推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试点。一个个搭载着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产业集群,在浙江遍地开花。浙江将工业互联网,作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在全国率先推进建立“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和行业联盟,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引入supET平台有效提高了工艺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培育了行业级、区域级和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7个。

  产业数字化转型难题,解法不止一种。我省正在大力推进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也是其中之一。

  在诸暨大唐袜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大数据中心里,包含了从原材料到袜子生产和销售整一条产业链的数据,成为大唐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去年,大唐镇建成数字化工厂4家,企业上云640家,全镇袜业产值同比增长19%。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依托龙头企业万向集团,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推广应用,目前已共建大院名所12家,开展产学研的企业335家,搭建4个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企业4687家次,解决技术难题750个。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设省市县三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68家,其中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65家。各具特色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在浙江大地上拔地而起,成为浙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航母战斗群”。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92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