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北,村里的事大伙一起商量着干,早已成了许多村民的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近年来,淮北市积极探索,创新推行“一组一会”,在村民小组或自然村设置党支部(党小组),因地制宜配套组建村民理事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村民理事会的协商议事作用,探索了一条以党建引领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善治新路子。
前不久,《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报告(2019)》发布,淮北市“一组一会 三治融合”治理经验成为8个入选案例之一,也是安徽省唯一一个。
近日,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来到美丽的“绿金之城”淮北市,走进寻常村落,感受小乡村的“大治理”。
延伸“触角”
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主心骨”
初冬,淮北市烈山镇华家湖社区化楼自然村,房前屋后的小花园整齐地种上鲜花和时令蔬菜,以往堆满杂物的村庄环境焕然一新,农村社区“三治融合”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民的生活理念,提升广大农民的参与感与幸福感。
70多岁的郑克印老人是村里闲不住的能人,也是村民理事会的一员。“我们社区有5400多人,12个村民组,157位党员,平时村里婆媳关系、邻里关系、赡养关系等错综复杂,大事小事都要处理,我们理事会的老头靠着一张嘴、一颗心,走街串巷,调解纠纷。”提起社区的情况,郑克印如数家珍:“村里的情况没有人比我们更熟了,乡亲们有事来找理事会就对了。”
郑克印所说的村民理事会,就是淮北创新的“一组一会”乡村治理新模式。淮北市按照“就近方便、规模适中”原则,把党小组建立在自然村庄,积极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同时还因地制宜组建由老党员、村民代表和乡贤能人担任成员的理事会,不计报酬开展工作。“组”在前,把关定向,确保各项工作不跑偏走样;“会”在后,在开展协商议事、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中自觉接受党组织领导,协助村“两委”开展工作。让农村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村民小组、每一个农户,让广大党员主动站出来,真正成了为民解难、带民致富“主心骨”。
党组织是“定海神针”,只有让党组织在基层“挑大梁”,才能让党好政策在基层落地开花结果。
烈山区在自然村党组织负责人或有条件的党员家中,因地制宜建立了‘党群微家’,作为‘一组一会’议事场所。“我们基层常说,‘在家做党建,党建做到家’,无论在划分理事会片区,推选理事会成员,还是制定理事会章程时,都充分体现党组织的把关定向,注重把既有较高威望,又是政治可靠的同志选入理事会,理事长原则上由党支部(党小组)负责人兼任,保证了党组织对基层自治组织的领导。”淮北市烈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春梅介绍道。
自治下沉
党群微家服务群众“零距离”
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烈山镇蒋疃社区小李庄自然村的“党群微家”不大,一张大桌子,几把椅子,简单干净的会议室却“拍板”了村里许多大事。
蒋疃社区小李庄自然村背靠龙脊山自然风景区,山下汇集了大大小小40多户地锅鸡饭店,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各家饭店各自为阵,恶性竞争。为了改变这个状况,蒋疃社区决定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整合资源,创办合作社,打造“地锅鸡一条街”,统一规范管理,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
这么多家店从哪下手呢?“先从我家拆吧!”70多岁的村民理事会成员、退休老教师李自发首先表态了。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头把自家地锅鸡饭店拆掉、搬迁。
“由村民理事会参与,入户做工作的不是陌生人,而是本村村民,或者是几十年的老邻居。村民之间交流更加顺畅,想法更易沟通,大大降低了工作中的‘摩擦系数’。”蒋疃社区党总支书记皇孝奎深有感触地说。
平台搭建好了,村里集体经济发展就有了助推器。华家湖社区边有一座山,由于历史原因,荒山承包价格低,合同不规范,严重损害了集体经济的发展。社居委一直想重新清理荒山承包合同,盘活集体经济。但这一变就要动了很多人的利益,村民理事会成员充分发挥亲缘、人缘和地缘优势,情法结合,仅用了几天的时间,就动员了所有的承包户重新签订协议。
40多个不规范荒山承包合同的重新清理,带来巨大的集体收益。社区党总支书记高淑芳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原本整个华家湖社区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有五万元,如今突破60万元。村里有钱了,社区“两委”想方设法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加大投入提高人居生活环境,还将打造小吃一条街,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创业做事。
让群众当家作为,让群众“唱主角”,成为决策主体、管理主体、监督主体,不断增强群众的“存在感”“获得感”,才能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淮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胡家培介绍,淮北市创新推行的“一组一会”,不是在行政村另设一个层级,而是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在村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组织村民开展协商议事,推动自治重心下沉,延伸村“两委”服务群众“手臂”,让群众成为议事的主角,真正实现了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
三治融合
文明和美乡村“焕新风”
淮北市各县区党组织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设计了“党群连心站”“党群微家”“党员驿站”“百姓讲习所”等新载体,整合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有力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
在濉溪县韩村镇小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会议室,老党员、老村干等志愿者正带领群众开展学习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是一个个‘红色堡垒’,吸引党员群众坐在一起,学理论、听政策、唠家常,不仅氛围好,而且效果实!”
为进一步讲好党的故事、传播党的声音,淮北市在全国率先建设推广开放式党校,已建成公园广场、镇村开放式党校119所,辐射党员群众近百万,约占全市人口1/2,更加紧密地把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
走进烈山镇榴园村的老党员、石榴种植户宋兴宝家,墙上的“党群微家”的牌子非常醒目,老宋一边打包石榴准备发货,一边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乡村民风那真是和和美美,我们劲往一处使,打造石榴产业特色村,搞乡村旅游农家乐,从石榴花开花到结果,村里游人络绎不绝,我们还把石榴从网上卖到全国各地,老百姓这两年都富喽。”
过去,濉溪县五沟镇曹坊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彩礼相互攀比,村民对此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村民理事会通过向群众宣传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完善“村规民约”,设立“道德红黑榜”“善行义举榜”等举措,引领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全村基本杜绝了生日宴、购车宴、盖房宴及参军升学宴,去年,仅在嫁女彩礼和婚丧事俭办上就为群众节省60余万元。
自治有力、德治有效、法治有序,“三治融合”犹如三驾马车,拉动淮北党情民心同频共振,淮北巧用“三治融合”金钥匙,“治”出了邻里友善,“治”出了社会活力、“治”出了和谐有序。
“乡村是梦想的家园,美好家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治理。”淮北市委书记黄晓武接受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要以推进“一组一会,三治融合”为契机,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强化党风引领民风带动乡风,走“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乡村善治路子,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