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东门街道探索党建引领推进“新时尚” 老城厢垃圾分类新范本
每天早晨5点左右,75岁的黄建明会准时从徐汇区的家中出发,换乘两部公交车去黄浦区小东门街道。那里的老城厢是他出生长大、成家立业的地方。2018年,黄建明动迁后搬到了徐汇区,但他仍然心系小东门社区,每天“打卡”回来做垃圾分类志愿者,风雨无阻。
小东门街道是具有700多年历史的上海老城厢的发源地之一,“二元结构”十分突出:滨江区域,高端商务楼宇、高档住宅小区林立;老城厢区域,住宅低矮逼仄、设施陈旧。街道所辖16个居民区中,有14个都存在二级旧里,弄堂道路小、公共设施少、外来人员多、居住环境杂……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和难题。自开展垃圾分类以来,小东门街道党工委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要求,将主题教育与重点工作相结合,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垃圾分类推进路径,依靠社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巧解老城厢与高档楼宇并存的社区垃圾分类难题。
因地制宜确定方案
短短100来米的弄堂里有四五只垃圾桶,这曾经是小东门街道不少二级旧里司空见惯的事情。尤其是不少老城厢内,有的老房已动迁,有的居民还未轮到拆迁,零零落落的垃圾桶可谓是老城厢垃圾分类路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以黄建明生活过的多稼居民区为例,2019年4月8日,多稼居民区开始试点垃圾分类。但摆在居委会面前的难题却不少:老小区的空间和资金都有限,垃圾厢房如何实现提升?没有物业或者业委会,垃圾分类工作从何下手?居民多为上班族,入户宣传经常吃“闭门羹”……经过多方走访,多稼居民区党总支想到一个好办法——依托滨江党建和董家渡网格党建促进会,积极推进党建共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助力垃圾分类。一方面聘请第三方专业人员到小区开展互动培训活动,为上班族分时段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另一方面组织居民代表参观上海黄浦环境卫生教育基地、黄浦垃圾中转站中央控制室,通过不同方式提高居民分类积极性,使得垃圾分类工作在多稼居民区得以顺利开展。
考虑到动迁区域尚未迁出的居民居住较为分散,街道对这部分区域垃圾桶的位置进行了优化,一方面撤桶并点,既方便居民日常丢放垃圾,又让垃圾桶的存在数量相对合理。同时投入了近50万元,为老城厢量身定做了43间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反映老城厢文化的临时垃圾投放点厢房。
除了老城厢的硬件提升,高档商品房小区的垃圾分类又该如何推行?
动辄10元每平方米的物业费是滨江区域不少高档商品房的标配,对于业主来说,垃圾处理的相关费用也包含在其中。因此,有些业主对于撤走楼层垃圾桶反应不一。
对此,街道并不强制要求“撤桶”,而是采取“一小区一方案”,由小区业主、物业公司和居委会共同协商寻求最佳公约数,制定出适合本小区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比如高档小区比较集中的龙潭居民区,经过与业委会、物业商议,最终采取楼层撤桶,由物业服务人员定时上门收集的方法,得到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结合大调研,街道党工委还对辖区所有居民小区进行一次全覆盖调研排摸,准确掌握每个小区垃圾投放、处理、管理等情况,对所有不符合分类的垃圾厢房进行一次全面改造升级,并在有条件的垃圾厢房旁边设置洗手池、整容镜、休息椅,便于因湿垃圾脱袋弄脏手的居民清洁,年老腿脚不便的居民暂坐。
这些因地制宜的举措兼顾公平与效率,既照顾了居民便利需求,又不留垃圾分类投放盲区,极大提升了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配合度,充分体现城市管理中的温情和温度。
党员带头邻里互助
如果说一开始的垃圾分类是“要我分”,那么要使得垃圾分类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究其根本还是要形成“我要分”的习惯,再慢慢上升至“分到位”。
2019年4月,一支融合楼宇、社区、学校等不同领域单位的“跨界服务团”在小东门街道正式成立。通过党员先行引导辖区居民不断增强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培养良好的社区风尚,建设和谐幸福社区。街道同时充分利用滨江党建等区域化党建联建、“零距离家园”共建共治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鼓励白领职工、教师学生、居民群众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具体行动,让垃圾分类成为真正的“新时尚”。
我们常说,一个孩子的背后是三个家庭,培养了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街道通过街校联动,发动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的“娃娃军团”,开展一系列垃圾分类科普宣讲和“小手拉大手”活动,孩子们当起垃圾分类“宣传员”,促进家长改变生活习惯。
此外,街道还在社区里发起了垃圾分类创示范的大动员行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志愿服务积分与社区服务奖励挂钩等办法,进一步留住和扩大非党员志愿者队伍,掀起了垃圾分类工作热潮,形成了老城厢垃圾分类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良好局面,邻里间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保障了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推进。
打造典型树立范本
垃圾分类初期,街道选取了以联建公房、售后公房、商品房为不同主体的三个毗邻小区作为先行试点小区,形成了不同类别小区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和示范典型,为推进垃圾分类积累了经验、提供了范本。
在三种小区中,作为商品房小区的浩城华苑由于原有的垃圾厢房占地面积大,先天条件好,因此在改造时,更加注重“宜居型”社区建设。不仅将垃圾厢房命名为“绿色环保分类回收小屋”,还把旁边的一片空地改造成了休憩点,一改人们以前对垃圾厢房“脏乱差”的印象。作为联建公房的黄家小区内老人居多,垃圾投放时间便定在了早上9:00-11:00、下午3:00-5:00;考虑到小区正在进行美丽家园建设,因此特意在垃圾厢房旁辟出一片空地用来堆放建筑垃圾,免去了居民和施工队的烦恼。作为售后公房的南花苑小区原本设置的早晚两个垃圾投放时间段,一个太晚,上班族已经出门了;一个太早,上班族还没下班。最终,投放时间调整到了早晚7:00-9:00,解决了居民们的实际困难。
“各个小区垃圾分类还是要因地制宜,注重倾听居民群众意见建议,尽可能的想办法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小东门街道党工委书记丁琦宁坦言,垃圾分类是一项关乎民生的公益事业,最重要的还是要围绕民心做工作。现如今,垃圾分类工作在大家的努力下越做越顺畅,“垃圾分类小习惯”逐渐成为了“文明之路大时尚”。
[学习笔记]
小东门街道党工委书记丁琦宁
公转、自转与联转转出东门新美好
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100天之际,小东门街道以优异成绩荣获2019年上海市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称号。然而荣誉的获得从来都不会一蹴而就,这背后离不开所有东门人的共同努力。
东门“二元结构”突出,近年来,街道随着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各种各样转型期才有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将人心与人气凝聚起来,转换为各项工作的助推器、燃料库?最终,我们找到了一条公转、自转与联转的党建之路,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从2019年上半年开始,街道党工委围绕迎接建党100周年,提升南外滩党建水平,打造南外滩滨江党建品牌,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就公转而言,我们认真组织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滨江党建,金融外滩”品牌建设,通过契约化共建、项目化推进,开展“我为金融外滩代言”党建系列活动,成立滨江党建服务青年社,实施支部争优成长计划等。结合“零距离家园”建设,建立健全居民区党群服务点工作机制;开展楼宇党组织、“两新”党组织建阵地、强服务等规范化建设,在重点楼宇建立联合党委。
自转则深入东门的两个重要触角——社区与楼宇。一方面,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工作,优化党(总)支部领导力量,制定并实施了提升社工综合能力的“门栋计划”,组织开展社工培训。另一方面,推动南外滩党群“10分钟服务圈”建设,已建成老码头、金外滩国际广场、BFC外滩金融中心、久事大厦党群服务站(点)。楼宇出场地、企业拿资源,社区和楼宇之间也能形成良性的片区联动。再进一步通过完善“党建网格”组织机制,建成4个网格党建促进会,居民区党建、“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化党建的“三建融合”在网格内实质性运转。一条公转——自转——联转的轨道越转越顺,转出东门的美好明天。
诚然,围绕基层治理创新,还有很多待解之题要破,只有始终以为民、惠民、便民、利民为宗旨,努力解决好群众关切的问题,才能让生活、工作在东门的人,都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乐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