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双循环”通道,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是关键——
探路新格局,浙江如何乘风破浪
浙江在线8月27日讯(记者 陈文文 祝梅 通讯员 沈清漪)“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8月22日,在合肥举行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出的这一新要求,在长三角三省一市引发热烈反响。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作为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的经济大省,浙江如何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呢?
近日,浙江日报、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在杭州主办“提问‘十四五’系列高端智库沙龙”之四——“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与对策”,与会专家就“十四五”期间浙江如何在双循环新格局中找准自身发展方位进行了深入探讨。
弄清我们要什么样的“双循环”
如何准确理解“双循环”?与会专家的共识是,新格局意味着拥抱全球化的同时要能够独立自主。这是一种双重战略,既要依靠全球化作为发展战略,但自身能力建设非常重要。
更重要的认识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用内需去替代外需,更不是与全球供应链的脱钩,而是充分利用好国内大循环提高供给能力,促进国内产业链的升级迭代。
首先,转型“双循环”新格局,是中国主动“有意而为之”。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陈愉瑜说,这种转型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中国主动作为、长期谋划的选择。“‘双循环’具有的全面开放内涵,不仅表现在开放政策发展的历史逻辑上,更表现在开放的具体内容上。”她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到进出口平衡的问题,这是中国立足于自身变化、应对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的重要举措。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晓钟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既是应对当前环境的倒逼机制和战略,也是我国开放型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的时机。
其次,让内需市场“唱主角”,并不代表“闭门谢客”。李晓钟认为,“双循环”战略的核心是要以内需来带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连通、利用。一方面要通过内需吸引全球先进要素“为我所用”,发展经济、进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庞大的内需市场打造规模经济和差异化优势。
在开放环境下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绝对不能把国内、国际“双循环”割裂开。省商务厅对外贸易发展处处长陈志成认为,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因为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将更为凸显。
“国内大循环的‘大’字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体现在从采购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多流程、多环节的贯通上,这其中,数字经济将在提升供需结构和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省电子商务促进会会长卢成南认为。
最后,我们要什么样的“双循环”?陈志成以制造业为例,中国制造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向产品议价权、技术、品牌、渠道等价值链高端“上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打造内生型、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经济发展格局。
畅通“双循环”通道,关键在哪
新发展格局的要点或关键之处有三,一是内需要进一步做大;二是内需要加速循环;三是内需和外需循环要相互促进。
“双循环”到底是怎样的结构?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认为,双循环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区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建立起内外混同的大循环,将是未来的发展重点。
畅通“血脉”需持久发力。“‘双循环’战略的提出,是在更深入的开放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下关注到了内需市场的韧性和潜力,但这其中确实存在路径问题。”省商贸业联合会会长隋剑光前段时间在省内调研了不少中小微企业,他认为,要为这些市场主体注入发展信心,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是关键。
“有些企业生产的产品转向国内没有消费市场,有些企业的产品较为低端,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度较高。” 隋剑光认为,要引导这些企业面向国内市场、研发高质量且适销对路的产品,政府要发挥稳主体、稳产业链的作用,通过设立产业链基金等杠杆方式支持链条上的主导企业。“我们要倡导闭环供应。”他建议,核心企业也要与相关部门协作、为配套生产的周边企业纾困,进而激活整个供应链生态。
“综合来看,经营主体能否通过体制机制、监管方式的变革形成两个市场的联动基础,能否通过产品标准体系的创新联动发展两个市场,决定了我们能否在逐步形成国内大循环的发展框架下,继续加快高质量拓展对外开放的步伐。”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说。
对长期执行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外贸型企业微观主体而言,转向“两条腿走路”也需要一个相互“适配”的过程。省内一家老牌外贸企业的负责人就提出,目前的内外贸市场是相对割裂的。做外贸和内贸的体系、标准乃至游戏规则和逻辑都不同,从搭建内销团队到拓展内销渠道、“参透”国内的“玩法”,企业需要跨过重重关卡。
她以企业的实践为例:公司的“拳头产品”从2018年开始积极布局线上渠道,目前产品内贸增速已赶超外贸。“我们专门搭建了新媒体团队、开设了直播间,还针对年轻人的偏好开发了新产品,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她坦言,但在电商运营投入、税务、人才团队培养以及考核的体制机制等问题上,企业都面临挑战。
要进一步挖掘内需市场的潜力,必须自我加压,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动力。浙江大学中国与全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顾国达说,目前中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偏低,与主要发达国家的一般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应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与GDP增速比例相适应,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将是扩大内需的重要路径,而社会保障水平提升也将进一步增强内需市场蓬勃生长的动能。
提档升级,如何积极有为
在加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浙江应该如何定位自身,又当如何积极有为,率先探索出一些可行路径?
疫情后的浙江旅游市场给人以启发。“现在周末短途游非常旺。”浙江工商大学文化与旅游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易开刚以文旅行业为窗口展开分析:受疫情影响,大量国内游客出不去,国内的景区、酒店、旅行社能否有效承接这些客流?
内需市场的发展空间藏在4个字里:提质升级。易开刚认为,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业可以与多种产业发生耦合、嫁接,催生康养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浙江文旅市场潜力巨大。以德清莫干山民宿为例,五一小长假前后,当地民宿产业已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衢州开化的根宫佛国更抓住夜经济的增长点打造根宫“夜宴”,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
这一逻辑在产业布局调整中同样适用。“受疫情影响,产业转移原先主要关注成本因素,现在对产业安全也非常关注。”陈志成指出,在谋划“十四五”发展时,浙江应围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高地”,率先构筑产业领域的比较优势。
“在发展‘双循环’的过程中,浙江应优先把技术研发、技术创新上升到立省之本的高度。”陈志成认为,高水平科技供给将对浙江“十四五”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支撑作用。参照美日等国的发展进程,如何在对外开放格局下实现技术自创和引进相互促进的格局,对打造下一步的产业格局至关重要。
在解决市场分割问题方面,浙江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先发优势同样可以成为突破口。“伴随全球线上消费规模的不断提升,国际贸易的线上比重和规模也将越来越大。”卢成南说,互联网和外贸都是浙江的“长板”,在新形势下,两者的创新融合将助力浙江外贸产业加速突破现有形态,打造直连海外消费者的新通路。
“在跨境电商领域,浙江平湖的一家服装厂已经把羽绒服做成了亚马逊的爆款。疫情期间,宁波有两家外贸企业也实现了50%以上的增长,它们都是5亿美元以上体量的企业。”卢成南认为,基于互联网催生的新业态将催生新的流通渠道,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
未来会是什么样?可以从追溯过往中寻找经验和规律。“1996年后,浙江经济大规模由内向外,浙江产品对海外的出口已经超过了对省外的销售,20多年后的现在,人均收入的提高、产品进出口结构的变化势必会带来需求、供给端的变化。”徐剑锋认为,浙江应加快在进出口经营权、配额等制度层面实现改革突破,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
从资金流的角度,徐剑锋也进行了脉络梳理:上世纪90年代,浙江经济循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量吸引外资;1999年以后,浙江的省外投资规模不断增长;2012年,浙江已成为全国最主要的海外投资来源地之一;而这几年又有新变化,省外对浙江的投资越来越多。“这四股资金流的交融混合也将加速内外混同大循环的成型。”他说。
再大的市场放在面前,最后比拼的还是产品质量。浙江的传统优势产业能否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到位置,同样值得关注。“原先浙江省的大进大出主要针对外部市场,现在面对国内市场,我们还能不能拥有这种优势?”金雪军称,浙江制造的“提档升级”,也应是破题“双循环”新格局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