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安徽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进程加快、亮点频现、成效凸显,在农业农村部专项延伸绩效管理评估中,安徽省2017年获得全国第一,2018年获得全国第四,2019年获得全国第一,为促进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重要支撑。
加大产业扶贫科技服务力度。印发《关于扎实做好特色种养业扶贫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通知》,组织全省137名农业技术专家围绕9个产业编印《安徽省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技术指南》,发放到全省16个市、70个县和3000个驻村扶贫工作队,为贫困户选择好产业、发展好产业提供了重要参考。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推行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农技推广服务责任制,要求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每个农技员要继续遴选两个有生产能力和技术需求、在当地扶贫部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作为服务对象。同时,通过委托第三方定期对全省1万余名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农户的效果进行电话抽查,结果通报全省,并与考核奖惩挂钩。2020年上半年电话抽查数据显示,全省包村联户服务综合得分95.58分,其中,农技人员入户服务率94.87%,比“十二五”末提高0.32%;农民满意度96.63%,同比提高3.17%。“十三五”期间,全省89个主要农业县(市、区)1.3万余名基层农技人员依托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开展包村联户,累计服务科技示范户49.8万人次、贫困户12.1万人次。
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第一,大力推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98%的农业县实行了“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明确了县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管理分工,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二,建立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机制,支持农技人员在履行好岗位职责前提下进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提供技术增值服务并合理取酬,一方面有效激发了农技人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另一方面有效提升了经营性服务组织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了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第三,支持农业科研院校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鼓励农业科研教学人员以兼职、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联合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共同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安徽农业大学积极探索“科研团队+行政团队+推广团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调联动路径,先后在全省农业主产区重点建设了8个永久性的农业综合试验站、13个特色产业试验站、856个分布式推广站,组建了73个政、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联盟,形成了以“一站一盟一中心”为重点的校县合作共建模式和“四体融合”新型大学农业推广模式,有力促进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素质能力。建立省、市、县三级分层、分类培训机制,每年组织开展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重点培训农业前瞻知识和农业生产关键技术,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一是组织开展多形式培训。“十三五”期间,每年分专业、多渠道对全省基层农技人员开展连续5天能力提升脱产培训,累计培训6万人次。二是对骨干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与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携手合作开展跨省异地教学培训,2019年-2020年共计遴选了750名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才赴浙江、山东、河南、湖北、江苏等省学习先进经验。
建立激励机制。自2014年起,省农业农村厅、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联合开展“安徽省农民满意农技员”推介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每届评选出“安徽省农民满意农技员”10人,前两名推荐申报省“五一劳动奖章”。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推介活动,共计评选出30名“安徽省农民满意农技员”,其中有6名基层农技人员经推荐获得了省“五一劳动奖章”。第三届“安徽省农民满意农技员”获得者王敏被评选为2019年全国首届“十佳农技推广标兵”。另外,全省有60个县(市、区)同步开展县级“农民满意农技员”推介活动。推介活动展示了基层农技人员的精神面貌,在全社会营造出关心支持农技推广工作的良好氛围,激发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活力和积极性。目前,2020年第四届“安徽省农民满意农技员”推介活动入选人员名单已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