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7000张养老床位、5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0个普惠性托育点、200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不久前,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2020年10方面26项市政府实事项目已于10月底提前超额完成,累计完成投资66.3亿元,群众满意度达94%,创历史新高。
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时指出,推进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
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上海仍然加速提质,把这些年初计划中的数字提前变成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设施。
让更多成果惠及群众
11月20日,上海微寒,而在浦东新区潍坊社区食堂,就餐居民的欢声笑语,使这个500多平方米的空间显得格外温暖。
潍坊新村街道位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60岁以上居民占总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的助餐服务需求越来越凸显。为缓解这一问题,街道决定建设社区食堂,并将此列为实事项目,今年8月建成使用。“在这里,60岁至79岁老人可享受9折优惠,80岁以上老人享受8折优惠。”工作人员宋婷婷介绍,结账系统会按照餐盘的不同颜色自动识别结算。
食堂每天提供50多种菜式,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根据运营方和居民代表的建议进行讨论改进。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社区食堂目前每天会为附近居民送餐300余份,接下来还会为部分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推出相应菜品。
生活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已在上海落地生根。石库门居民告别“倒马桶”、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把养老服务嵌入社区……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出发,上海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倾听居民声音,回应大家关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发挥群众主人翁精神
走进人人屋滨江党群服务站,占地不大却集中了手机充电、直饮水、医疗急救、图书借阅等特色公共服务,小小空间尽显城市温度。今年11月2日,杨浦滨江党群服务站“旗舰站”正式投入使用,5.5公里的滨江南段公共空间拥有8处党群服务站。
各种便民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市民对城市的主人翁意识。一条来自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居民沙建华的建议,被评为2019年上海市优秀人民建议,内容是推广非机动车智能车库车棚改造。没过多久,建议就在社区落地。静安区信访办主任郜杰告诉记者,一条好的建议,完善一项政策,改进一项工作,在上海已成为常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发挥积极作用,以群众智慧助力科学防疫、精准防控。今年7月,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揭牌成立,将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进一步贯穿到各项工作中。
让老社区焕发新气象
作为上海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杨浦区域内老旧小区众多,居民群众改善居住环境需求迫切。2018年年初,杨浦区率先在全区层面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
五角场街道铁路新村小区的微更新项目,由同济大学刘悦来团队负责设计。该小区建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上海市铁路局职工住宅区,承载了几代铁路人的文化记忆。小区居民迫切期待活动空间既能够留存关于铁路的记忆品质,也能得到改善。
微更新项目去年10月竣工,不仅对场地原有的廊架、座椅、景观亭、健身步道等设施进行修缮和美化,还通过多层次的植物配置及视觉导引,提升了场地景观的丰富度;通过新增墙面彩绘及修补原有的铁路文化石碑,增强了居民的社区认同。
今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在全市推广试点参与式社区规划制度,2021年在上海各区遴选试点,2022年实现全市各街镇、各居村全覆盖。
“随着居民对社区的要求日益细化和个性化,原有的社区建设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社区规划师制度就是引入专业的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长忠认为,社区规划师可以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社区的不同特点,使更新和调整与新时代城市整体要求相匹配,让老社区焕发新气象。
(原题为《上海:“人民城市”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