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调查总队2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江苏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4%,涨幅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自去年11月历史罕见负增长后实现“两连涨”。有趣的是,同期全国CPI由上月上涨0.2%转为下降0.3%,指数回落0.5个百分点。
江苏和全国物价指数“正”“负”相左是非常偶然的。历史上看,地方和全国的指数趋势轨迹通常高度吻合,地方和全国的指数差异更多体现在涨跌幅度不同上。今年1月比较特殊,指数实际距“0”轴线不远,由于回落幅度不同,相差0.4个百分点,所以才在“指数回落”这一大前提下形成“线上线下”的少见场景。
新年首月,江苏和全国物价指数的共性观察点,是翘尾因素导致指数回落。去年和今年春节错月,加上疫情扰动、猪肉价格飙升,导致物价对比基数较高,去年1月江苏和全国CPI均大涨5.4%,为前一轮指数涨幅最高点,在此背景下,CPI同比上涨动力不足实属必然。
1月,江苏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2.9%,在上涨的六大类消费价格中涨幅最高,这是在去年同期同比上涨14.7%高基数上的上涨。除烟酒外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7%,拉动全省CPI上升0.67个百分点,仍为CPI指数上行的最大推手。主要食品价格表现的最大看点是,全省猪肉价格同比下跌2.7%,拉动CPI下降0.06个百分点,成为平抑物价的“正能量”;而鲜菜价格同比上涨17.5%,拉动CPI上升0.39个百分点,取代猪肉“最大推手”的位置。
个中缘由不难理解,全国生猪生产强力恢复。去年12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连续15个月环比增长,生猪存栏连续11个月环比增长,12月末全国生猪存栏达4.07亿头,恢复到2017年末的92.1%;江苏生猪存栏1375万头,同比增长138%。可以说,前期产能恢复正不断释放出猪肉产量。所以,自去年2月创出历史新高后,江苏猪肉价格总体趋降态势形成,虽然近两个月受节日等因素影响价格有所反弹,但价格水平却低于去年同期,同比“四连降”。省发改委最新监测数据显示,1月30日全省精瘦猪肉零售均价30.26元/斤,而去年2月创下的最高价为35.72元/斤。
鲜菜生产受天气影响大。前期全国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及雨雪天气,鲜菜产量和储运成本均受波及,自然货紧价扬。需要重视的是,去年我省气候适宜,光照较好,没有不利于蔬菜生长的天气情况发生,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较上年同期增加1.5%,但去年蔬菜价格却普遍高于上年同期,监测的8种蔬菜同比价格涨幅均超10%。拿青菜来说,去年全年均价为2.4元/斤、同比上涨26.5%,今年1月30日全省零售均价高达4.87元/斤。居民追求健康饮食,使得蔬菜日益受宠。
环比上月的价格变化,居民更易感。1月,江苏CPI环比上涨1.1%,涨幅较去年12月扩大0.3个百分点。从历史上看,物价总水平1%以上的环比涨跌幅比较少见。去年1月同比涨幅在5.4%的时候,环比涨幅也不过1.2%,而全年12个月环比上涨的月份有6个,只有1月超过1%。
鲜菜价格环比上涨24.2%、鸡蛋价格上涨11.4%、淡水鱼价格上涨4.9%、猪肉价格上涨4.1%、牛肉价格上涨2.2%……节前居民“菜篮子”显然有点“沉”。1月,江苏八大类消费价格环比“七涨一降”,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3.2%,只有衣着价格下降0.4%。
节前用工紧张,人工成本上涨,使得劳务服务价格出现季节性上调。全省“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环比上涨0.5%,涨幅较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据南京调查队数据,南京家政服务价格环比上涨9.8%,清洁服务费上涨明显。
和全国数据相比,1月江苏八大类消费价格同比“六涨二降”,同期全国“二涨二平四降”,由此造成CPI同比回落幅度不同、同比涨跌“异趣”。这其中,食品价格的影响至关重要,江苏食品价格同比涨幅高出全国2.1个百分点,1月份环比涨幅也高出全国0.5个百分点。
换个角度看,经济在增长,商品和服务价格“水涨船高”是正常现象,关键之一在于CPI总指数上涨要“适度”,与经济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相匹配;关键之二在于重要民生商品价格上涨不能过大,进而累及普通百姓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质量。
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人们也经历极不寻常的物价“颠簸”——CPI指数前高后低,江苏1月同比涨幅相比12月,落差达4.9个百分点,好在随着经济不断恢复常态,CPI终被“驯服”,全年上涨2.5%,涨幅较2019年还低0.6个百分点。
今年物价形势如何?8日,央行在去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给出“定心丸”:年初,CPI还会受到疫情、肉价反弹、高基数、春节错位等因素扰动,但影响是短暂的,预计全年物价涨幅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而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也透出信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调控目标设定为“3%左右”,较去年低0.5个百分点。(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