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施力维 张亦盈 李攀 通讯员 纪笑笑)防汛抗旱、抢险救援,是“与时间赛跑”的工作。风险研判、指挥决策快一步,就意味着城市安全多一分。风云瞬息万变,灾害突如其来,“人算”如何追上“天算”?
目前,温州市迭代升级智慧应急“一张图”系统,增加更多应用模块。这张城市综合安全风险地图,已整合全市23个部门数据,汇聚13大类6.9万余处风险源信息、200多类减灾救灾资源。在温州防汛抗台、风险源管控上,“一张图”起到了提前预警、辅助救援等作用。
2021年1月底,温州市构建智慧应急“一张图”入选2020年度浙江省改革创新优秀实践案例。
数字化改革,正让灾害风险防治从过去的被动处置、经验判断,向提前预判、精准智治转变。
险情算在前
变被动处置为提前预判
2月18日,2021年首个台风“杜鹃”已生成。日前温州市应急管理局值班人员徐时斌打开智慧应急“一张图”,密切关注其动向。与一般的气象预报图不同,他不仅能在此看到防台形势图,还能定位监测到市内积水易涝点、海边渔船抛锚点、村级防汛组织的实时情况。
“通过智慧应急‘一张图’,多部门海量数据相互交叉印证,为预判险情、科学决策提供了支持。”徐时斌说。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山区面积大,台风登陆多、地质灾害风险高。过去,温州各部门虽建立起了各自的动态数据资源库,但部门间共享程度不高,缺乏统筹利用。应对灾害时,一些部门往往是险情发生后被动处置,提前预判不足。
比如城市内涝问题,过去往往是灾害发生后,交通、城管等部门才采取措施。
现在有了“一张图”,数据都汇集到一个平台上,水利、气象等部门可根据内河水位、未来降雨量提前预警各个内涝点,各部门能及时做好准备。
变被动处置为提前预判,关键是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温州打通数据壁垒,将应急、大数据、资源规划、水利、气象等23个市本级部门数据逐步打通,同时接入省应急管理厅、省水利厅、省气象局、省自然资源厅等4个省级部门数据资源,最终,汇聚成智慧应急“一张图”。
2020年8月,台风“黑格比”正面登陆温州,在“一张图”的统筹下,通过实时整合风、雨、潮等动态信息,提前预判险情位置,发出预警2541次,为抢险救灾争取了时间。
决策更精准
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分析
传统的应急救援大多依赖经验判断。温州通过对智慧应急“一张图”优化升级,在汇集更多数据的同时,增强数据分析能力,让应急救援的决策指挥更加精细化。
参与平台设计的温州设计集团一位专家随机为记者调取了一处灾情事故现场。屏幕上,事故发生前后,现场道路、地形、房屋建筑变化清晰可见,对事故现场三维度的清晰展示,有助于救援指挥与事后的事故原因分析。
比如,过去防汛抗台发生灾情时,指挥人员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事故现场的地形图进行救援力量的调度。有时候因内涝、山体滑坡造成道路堵塞,救援队伍无法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一张图”使得受灾地区的情况实时可视化,方便指挥人员更加精准直观地制定救援路线和方案。
今年初,温州多地出现旱情。应急管理部门根据“一张图”大数据库中天气雷达、气象卫星、气象监测等多种数据,分析研判旱情的发展趋势,以乡镇为单元,绘制全市抗旱形势“五色图”。
“根据检测当地储水量和降雨量的变化,我们会同防汛抗旱指挥部采用隔日、限时、降压等供水方式,加大开辟水源和调水送水力度,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保障群众生活用水。”温州市应急管理局规划处处长郑益群说。
现在,“一张图”辅助决策精度,可以覆盖温州3000余个行政村。结合气象数值预报、水文实测数据和历史灾害资料,“一张图”可实时绘制防汛防台形势图,包括各类避灾场所、危房、人员转移路线等要素。
“以前台风来临前,我们根据经验需要大范围地转移群众,而现在,根据大数据的精准研判,影响范围有多大、转移多少群众、什么时候转移,转移到哪,一目了然。”郑益群说。
指挥更高效
从多层次向扁平化架构转变
智慧应急“一张图”,初步实现了以场景化的多业务协同应用为抓手,实现了从点到面、从部门分割到整体协同的螺旋式上升。
智慧应急“一张图”还将进一步对接全市4.5万家重点场所的11.9万个消防终端设备、107万个监测点位和33家消防运营服务机构。如果某处出现火情,消防管控智能调度指挥模块,可实现报警、确警、出警“秒响应”。
同时,数字化改革让应急指挥体系更加扁平、高效。温州通过智慧应急“一张图”,在全省率先打造了可视化应急智慧调度综合指挥平台。通过平台,各级指挥中心、消防救援队伍和救援现场可进行双向语音通信,突发事件现场视频可上传至指挥中心大屏,初步实现指挥调度上下联动、横向协同、扁平高效、快速接入。
通过不断迭代升级,智慧应急“一张图”正向会思考、能分析的智慧应急“大脑”迈进。它能根据现场情况、过往灾害数据库,辅助生成抢险方案,协助抢险救援工作,最大限度提高应急响应运转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