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江苏2020年度综合考核结果出炉 考出动力担当

  备受关注,江苏2020年度综合考核结果近日出炉。

  13个设区市、99家省级机关、73所省属高校站上“擂台”,以实绩论英雄,决出强者、优者——这样的“大统考”,既是对全年工作的一次集中检阅,也是各地各部门高质量发展的一场比拼。

  连续三年,历经起步、深化、巩固的实践探索,高质量考核的正向激励作用、发展引领作用、综合促进作用不断显现,考出了“比学赶超”的发展动力,更考出了争先创优的事业担当。

  与时俱进“出考题”,让考点更鲜明考核更精准

  2020年度综合考核,仍由高质量发展成效、党的建设成效和满意度评价三张“考卷”构成,但是具体指标围绕中央及省委的决策部署,动态调整优化,体现牵引性、导向性和支撑性,以考核提效能,精准推动年度重点目标任务落实,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点的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比如,衔接落实“国评”要求,把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构建新发展格局等系列部署要求纳入考核内容,首次将省委常委会80条重点任务、省政府百项重点工作细化为1797项具体举措,分解到具体单位、人员,通过考核进一步压实责任、推动落实。强化底线约束,对PM2.5年均浓度等约束性指标设置目标值,确保重要基础性指标全面完成。省级机关服务方面,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增设“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情况”考核内容;为推进改革工作,增设“省委深改委工作要点完成情况”考核内容。

  迎考负担大幅减轻。贯彻中央持续为基层减负要求,取消年终考核自查报告,实行现场核查事项申报审核制度,每个单位最多5项。对列入省级督检考计划的11个专项考核,推行“不见面”监测评价,把随意索要台账资料、计划外考核列为减分项,划出红线。党建方面,重点突出牵动党建工作全局的核心指标,减少部门“色彩”较浓的一般指标,努力让考核指标更加聚焦、更加精准。

  为了减负到位,省考核办还修订指标管理办法,紧扣“进、管、评、出”等关键环节,明确准入条件、负面清单和决策程序,探索构建指标准入、优化、退出机制。去年,对省级机关单位提出的130多份涉考文件从严把关,切实防止考核过多过滥反弹回潮。“有的省级机关部门希望增加考核指标来推动工作,出发点是好的,但客观上导致了指标数量偏多。把住关口,也客观上倒逼机关部门提高治理能力,更加科学有效地履行职能。”省考核办工作人员说。

  一些细小变化,也传递鲜明风向。比如,相对往年,更多的指标突出“人均”;首次探索各市各单位报亮点工作,用最出色的几件事让考核组了解情况;建立首支300多人的考评队伍,通过专题培训、课题研究、实战历练等提升专业化能力,实现“内行看门道”。

  值得注意的是,对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的评选,从以省里绩效评价为主,变为以设区市推荐为主,省里绩效评价作为重要参考,并将推荐名额与省对该市的综合考名挂钩,实行“321”推荐。“比如获得第一等次的设区市,就可有3个县(市、区)入选。”省考核办工作人员说。

  “考核指标要在精准、贵在牵引。”江苏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研究员苗成斌介绍,三年探索中,江苏不断优化考核指标的形成机制和管理办法,指标形成和退出坚持对标国家、体现省情,导向鲜明、简便实用,需求为先、分类指导的原则,从机制上保证指标的质量。“以设区市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标为例,经过单位代表现场答辩和专家评估论证,一些牵引高质量发展不强的、达到或接近目标值的、属于部门业务性常规工作的指标,最后或退出或精简压缩、整合优化,确保精准公平有效。”

  科学运用“指挥棒”,引领一场高质量发展的“比学赶超”

  13个设区市里,5市进位;99家省级机关中37家进位,7家首次闯入“第一等次”;73所省属高校中,30所进位……再看县区二十强,更是三年大变样,既有连年霸榜的“老先进”,也有崛起的“新秀”、逆袭的“黑马”……翻看今年“榜单”,全省上下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态势扑面而来。

  “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来一场比学赶超。”在2019年度全省高质量发展总结表彰大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的激励振聋发聩。会后不久,各市相互“串门子”成了各地党政主官们的关键词。苏州到省会南京、安徽省滁州市,淮安赴宿迁、盐城,常州到南京、苏州、无锡……兄弟城市间互看发展亮点、学工作经验、谋合作领域、商共赢大计,一时成为独特的风景。

  “比学赶超,我们到底比什么?学什么?赶什么?超什么?”常州市市长陈金虎说,常州发展处于全省第一方阵,但用更高标准来审视,面临“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踩到脚跟”的现实忧患。必须对标先进找差距,通过锻长板补短板,以勇争一流的精神奋起直追,推动高质量发展得到质的提升。

  对标省里高质量发展考核的指标体系,置身全省乃至全国大局中考量,常州找准自身定位,形成清晰战略: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围绕这一全新定位和目标,常州不断拉长长板——放大制造业优势,加速壮大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补齐短板——统筹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大力推进高铁新城规划建设,整体推进中心城区“老城厢复兴”,加快常泰长江大桥等重大交通项目,区域一体化进程持续加速。在去年考核中,常州市前进5名,杀入考核“第一等次”。

  考核中实现“撑杆一跳”的还有泰州市。去年,泰州在考核中前进5位,是唯一一个设区市“争先进位奖”的获得者。而在2019年考核中,泰州的成绩并不尽如人意。拿到考核“体检单”后,泰州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检视剖析。

  “过去我们一直说基础不如苏南,那么我们有没有把大家的整体状态调动起来?”泰州市委书记史立军说,考核暴露了泰州的很多短板、弱项,“如果状态不够,而自我感觉良好,就会躲避很多问题”。找出深层次原因,泰州梳理存在的问题,强化结果运用,既设置“达标鼓励”又发布“进位奖励”,既有“物质激励”又有“精神激励”,通过考核激励来调动“全体人员”和“关键少数”的积极性主动性,重塑干部的精神气质。

  状态好了,动力就足了。一句“跑起来,镇江”,让镇江市上下以攻坚姿态在产业强市新征程上跑出激情、跑出加速度。产业强市“一号战略”实现“大跨越”,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19个、总投资10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3%、64.5%,创近年来最好水平,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增幅超过规上工业增幅,新增规模企业73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占比提升至45%以上。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卫健、商务、工信等省级机关单位靠前保障,推出一系列创新政策举措,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助力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省属高校也聚力内涵发展,不断增强创新策源功能,更好服务地方建设。

  这其中,省外办和南京邮电大学打了场“翻身仗”,争先进位突出。

  南京邮电大学在上年排名落后的情况下,变压力为动力、变路径依赖为理念更新,坚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施“一赛一院”、建立人才特区攻坚“卡脖子”技术等创新做法,激发创新链与人才链、学科链、科技链“四链融合”的强劲动能。

  省外办迎难而上,作为全国唯一牵头入境口岸转运工作的省级外事单位,扎实高效有序开展闭环转运,实现入境旅客和工作人员“零感染”、运输安全“零事故”,有力服务全国及长三角涉外疫情防控大局,同时通过搭建“快捷通道”、协调组织保障复工复产包机、举办中韩企业家峰会及人才对接活动等举措精准服务复工复产。

  “综合考核把一个单位从拘泥于自身业务工作,放大到推动整个机关综合能力提升,同时也推动内部工作有更高的参照标准,对全体人员精气神的提升也起了很好的作用。”省外办主任费少云说。

  着眼长远促提升,制度化探索让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过去一年,江苏以高度的战略定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打赢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防汛抗旱三场硬仗,在大战大考中经受住了重大考验,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地跨上10万亿元台阶,交出一份“走在前列”的过硬答卷。

  厚重提气的“成绩单”背后,是新思想、新发展理念在江苏落地生根、深入践行。这离不开综合考核这根“指挥棒”的精准牵引。

  “连续三年综合考核,让过去对新发展理念‘理解不深入’的地方深化认识,让‘行动跟不上’的干部加快步伐,让‘落实缺乏创造性’的部门打开思路、有所突破,真正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在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中,高质量发展迈入新境界。”省考核办负责人说。

  连续三年稳居“第一方阵”的省会南京,力求每项工作都从新思想中找答案、找遵循,锚定创新、勇攀高峰。去年,南京牢牢把握“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发展愿景,在全国率先成立实体化运作的市委创新委,在全省率先实施产业链“链长制”,聚焦八大产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链条,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去年,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6500家,紫金山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创新能力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第四。综合实力实现重大标志性突破,经济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城市十强。

  同样三年处于“第一方阵”的苏州,去年针对传统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新”问题,启动实施“苏州制造”品牌建设计划,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主动与中交、中建等大型央企合作,聚集华为、复星、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头部平台企业落户苏州,一大批重大项目落地。目前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落地苏州,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获批江苏省实验室,省内首个区块链产业发展集聚区获批创建。去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跨上2万亿元新台阶,位列全国第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03亿元,跃居全国第四;规上工业总产值3.48万亿元,稳居全国前三。

  无锡也是“第一方阵”中的“老先进”,去年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和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对标国家级新区和新发展理念实践示范区规划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加快推动数字经济枢纽经济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一份过硬的高质量答卷。规模超千亿产业集群达到8个,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分别达到3100亿元、1421亿元、1000亿元;入围中国企业、制造业、服务业和民营企业四张“500强”榜单的企业数均为全省第一;太湖实验室成为江苏省实验室、向创建国家实验室迈出重要一步,科技进步贡献率连续7年全省第一,创新引领转型的路子越走越坚实。

  新思想也引领各地突破惯性思维、区域约束,进入更大发展天地。

  两次入选“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的南通市海门区,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史机遇,提出突破县域思维,跳出苏中对标苏南、跳出县(市)对标城区,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一年来,他们设立上海、苏南招商局,加强与沪苏产业链协同发展、创新链精准对接、供应链双向融合,并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张江开展生物医药产业深度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在海门实现转化集成发展,高水平推进跨江融合、高标准推进江海联动,培育出高质量发展特色优势。

  作为江苏北方门户、人口第二大县,邳州市围绕摆脱“苏北意识”,破除与新发展理念不相适应的思维定势,对标省“六个高质量”要求,明确建设高端化特色产业城市、高能级现代中等城市、高颜值全域公园城市、高品质民生幸福城市、高效能营商环境城市、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的“六高”定位,GDP跨上千亿元台阶,在全省综合考核中实现进位争先。

  “以考核推动发展,是江苏一项探索性实践,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的一项创新举措,三年来发挥‘风向标’‘指挥棒’作用,为全国发展探路。”苗成斌说,站上新起点,江苏肩负“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综合考核必须因时而谋、顺势而为,进一步优化考评体系,始终坚持把新思想作为高质量发展考评的根本遵循,把新发展理念作为考评的基本准则,把事实评价与价值评价结合起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手段,加快智慧考核,逐步走向科学化、精细化考核评价的轨道。(记者 郁芬 孙巡 徐睿翔)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88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