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正成为长三角的热词。16日,江苏省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举措和战略方位。规划中,南京都市圈战略地位首条定调“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关键举措第二条提出“共建研究研发应用创新链和产业创新中心,联合打造创新都市圈和科创共同体”。
南京都市圈的科创共同体怎么建?创新要素无障碍流动还存在哪些阻碍?记者请相关人士进行解读。
都市圈产学研创新融合
正加速推进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立足更好地发挥南京科教优势和龙头带动作用,规划编制中把创新放在突出地位,也是希望通过创新合作带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打造,将南京与都市圈其他城市更好链接起来,带动圈内其他城市发展。”谈及规划初衷,规划起草参与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区域人文经济地理研究室副主任袁丰解释道。
“从创新资源组合来看,南京高校资源和科研院所数量众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袁丰解读称,《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提升南京的科学研究能力,事实上,决定南京都市圈创新能力在全国乃至全球占据什么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南京的原始创新能力,这也是解决很多产业“卡脖子”问题的一道利器。
早在规划制定出台前,南京科技部门重点打造都市圈科技创新合作活动,走进马鞍山、扬州、镇江等地,围绕深入贯彻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形成一批科技创新合作成果,夯实了发展规划的基础。
“我们重点打造了科技资源共建共用共享平台。”南京市科技局负责人说,2020年南京联合都市圈各城市科技部门举办“南京都市圈科技成果拍卖季”活动,打造以南京为核心的都市圈一体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仅一场活动就促使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与马鞍山地区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新材料、节能环保三大产业的成果对接。“科技成果的拍卖互通必将推动创新要素、市场要素在都市圈跨区域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对促进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生引领作用。”该负责人表示。
都市圈产学研创新融合正在加速推进。“积极引导南京科创资源向都市圈各城市辐射,支持推动中科院南京分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院所与扬州市、马鞍山市科技部门和产业园区对接并签订合作协议。”该负责人说,科技部门还发挥南京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优势,持续推动东南大学科技园扬州园区和技术转移分中心、南京大学句容创新创业示范园和南京师范大学镇江创新发展研究院建设;加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初步形成了“研发在南京、生产在周边”的产业格局。
此外,“一室一中心”与相关机构开展合作,紫金山实验室与都市圈内科研机构开展合作,长三角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一期)已正式开通,覆盖南京、镇江、扬州等城市 。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和镇江市长江内河航道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实验室等区域内各单位围绕破解重化围江、修复长江生态、发展绿色产业重大需求开展合作。“规划出台后,南京市将进一步完善创新合作协调机制,务实开展项目化合作,为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都市圈协作突破点:
共建国家科学中心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是《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专家组负责人,9年前,她也曾负责《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2013—2020)》的编撰工作。“最大感受就是一体化合作的意向越来越明晰、共识越来越坚定。”陈雯说。
陈雯认为,都市圈内宁合协作的最好突破点在于共建国家科学中心。南京的数理化科教资源可以有力支撑合肥目前科学中心的主要方向建设,同时在自然资源和地球科学等领域推动新方向。如果国家科学中心的政策能够覆盖南京,对于未来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联动发展是有积极推动意义的。
“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争取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从双赢角度来看,两座城市创新资源都比较丰富,可以在相互都有优势的领域合作共建,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技术转化等领域加强合作,形成1+1>2的效应,整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袁丰认为,共建国家科学中心契合了长三角科创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长三角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宋宏则提出“双圈联动”的说法,他认为,在科技创新领域,“十四五”时期,南京和合肥均着力打造科创中心城市:南京市进一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要在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成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在以加强加快国家现代经济体系急需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创新的具体领域,南京和合肥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大量的交集。”宋宏说,特别是在构造全创新链上存在链环相接关系,因此共建国家科学中心,加密科技创新合作乃是客观要求,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都市圈机遇与挑战:
创新要素无障碍流动
“创新链和产业链需要双向融合发展,目前来看还存在一些脱节。”袁丰坦言,由于从科学研究到实现产业化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南京信息科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等学科优势在整条创新链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完全释放。“区域创新成果转化对接相对滞后,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的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要联合打造创新都市圈和科创共同体,加速创新要素流动和互动。”袁丰说。
袁丰表示,南京都市圈城市间创新合作正在不断深化,江苏省和安徽省在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体现出增量。以轨道交通为例,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汊河镇一河之隔,浦镇公司有150多家零配件供应企业布局对岸,初步形成了涵盖铁路客车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的产业集群。
在袁丰看来,南京都市圈发展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前提是南京要打牢自身基础,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南京已经提出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是希望自身成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标杆,自然而然带动周边城市创新资源的顺畅流动,形成都市圈高水平创新矩阵。”他说。
“都市圈创新资源配置中南京是‘高峰’,如何将科研成果无障碍地转移到其他城市,里面涉及分享机制的问题,这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突破。”袁丰说,如果创新资源不主动对外只局限于城市内流动,就如一潭死水。他建议,鼓励周边城市在南京建设创新“飞地”,成为离岸离地项目孵化培育中心,将南京的创新资源“为我所用”,通过互动迎来“活水”。(记者 张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