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像“绣花”一样种草 德清下渚湖种出“水下森林”

  浙江在线5月10日讯 (记者 方臻子 孟琳 见习记者 任明珠 通讯员 俞思衍)暖风拂面,水光潋滟。德清下渚湖街道塘家琪村的亲水步道,沿途一个个小池塘清澈如镜,而水面之下更是藏着神奇的画面:茂密的水草摇曳生姿,小鱼来回穿梭,青虾探头探脑,偶有河蚌吐出一串气泡……宛若生机盎然的热带丛林。

  很难想象,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了无生机的浑浊水体。“我们成功地让农村水塘由脏到净、由净到美!”蹲在池塘旁的下渚湖街道办事处主任陈国松一边说,一边对准水面按下了手机快门,“你看,我们的‘水下森林’漂亮吧!”

  下渚湖湿地,是我国保持原生状态最完整的湿地之一,千条港汊纵横交错,包括朱鹮在内的800多种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水生态环境,正是下渚湖生态系统的核心。如何用现代科学手段,守护这一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眼前这个高大的中年男人有答案:种草!

  为水“着魔”

  “跟水有缘。”陈国松如此形容自己,“当过海军、援过‘川’,2014年担任乡级河长、2016年到县治水办、2019年又到了与水为邻的下渚湖。”

  德清县拿过6次大禹鼎,下渚湖街道更是德清治水的标杆,这是46岁的陈国松心中的小骄傲,他对水一“汪”情深,最喜欢跟人聊水。可是,一次在河埠头跟一名洗衣妇女的闲聊,却让陈国松备受“打击”:水质数据在提升,可妇女却一口咬定“以前水更透,能看到底下的水草咧”。

  这次“打击”,让陈国松想通了一件事:老百姓的观感和实际情况可能并不一致,“以前只追求指标,但指标只是指标,对老百姓而言,水质要肉眼可见,尤其是农村坑塘小微水体这种体量大又是‘家门口’的小水塘,要最符合百姓对环境、对水质的要求。”

  “光靠‘治’把不准脉搏,搞不清楚是哪里‘生病’,好了也会再‘病’。”陈国松将水生态修复比作医理,“既要阻断外来病原体的入侵,也要增强水自身的‘免疫力’,提高自净能力。”

  怎么提升水体自净能力?细心的陈国松一有空就去坑塘边,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同事朋友都说他“着了魔”。2019年,他蹲在遍布下渚湖街道的虾塘边,突然想通了第二件事:有德清“水精灵”之称的青虾,对生存环境要求颇高。虾塘的水质为什么会那么好?是不是里面的各种水草发挥了重要作用?

  带着这个猜测,他兴奋地找到浙江大学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原来,像下渚湖这样的湿地一直水草繁茂,如果不科学清淤,一铲子下去把水草铲没了,靠水草庇护的鱼虾河蚌也就少了。

  “你知道小小一只河蚌,一天能净化多少水?整整100升!”陈国松说。

  得到理论支撑后,他立即展开了行动——种草!打造“水下森林”!从2019年至今,下渚湖街道已完成6个农村坑塘小微水体的治理,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每个小池塘,只要种下水草几个月,就像被陈国松这个“水下魔术师”施了魔法般,由浑浊变得清澈见底,水质从Ⅴ类晋升至Ⅱ类,从无虾到自然生长出鱼虾河蚌,又招引来各种觅食的水鸟。

  像“绣花”一样种草

  

  “水下森林”为何如此神奇?

  “目前,水环境治理已进入水生态修复的新阶段。”陈国松侃侃而谈,水生态,就是让水与生物相互依存,“水下森林”背后的门道就在于——构建出“水生植物—浮游生物—鱼虾贝类—微生物”的完整水生态系统,通过生态系统循环自净的原理提升水质,大幅改善水体生态性和景观性。

  不过,种草并不简单。

  “水底栽种矮生苦草等沉水植物来净化水质,岸边种植美人蕉、碗莲、菖蒲等挺秆水生植物来保护美化坡岸,水上再搭配一些浮水植物。”跟着陈国松走在河塘边,每棵植物在他眼中层次分明,各有功用。

  品种如何选择?种植密度如何界定?水深多少才能保证光合作用?投入成本如何?“得像绣花一样精密。”此时的陈国松,就像是一个操心的家长,满肚子的“育儿经”。

  虽然有浙江大学专业团队的支持,但种草也不是没走过弯路。“最初种苦草,因为这是下渚湖的原生水草。可苦草种下去,叶子一下子就长了,看上去乱糟糟,还要工人下水去修剪。”他告诉记者,在专家的帮助下,他们选择了改良品种矮生苦草,水底一簇簇矮草,美观还不用修剪。

  “种植密度大了,不仅会浪费资金,而且因为通风条件差、光照不充分,净水功夫也施展不出来;密度小了,杂草又会‘趁虚而入’,保存率便难以保证。”陈国松说,沉水植物的覆盖面积比例要不小于70%,这是专家给出的科学值。

  同样的道理,水深最好控制在1.20米以下,这样才能保证沉水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确保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治理水污染是一个大工程,但会精打细算的陈国松心中早有一本“明白账”:本地物种投入成本低,后期养护成本也低。

  运筹帷幄的“军师”

  治水,对陈国松而言更像是一场愈战愈勇的“战争”:要有冲锋陷阵的勇气、先人一步的奇招,更少不了通盘筹划的谋略。而他便是这场“持久战”的“军师”。

  “不能为治而治,还要让老百姓感受到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陈国松要将下渚湖打造成百姓的“幸福河湖”。陈国松说,从污染治理到生态修复,再到价值创造,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陈国松的手机相册里也“住”着一片“水下森林”。对水情有独钟的他,闲暇时用影像捕捉了下渚湖一个又一个精彩瞬间,时髦的他鼓捣着水下相机,拍摄起短视频。今年他要做更时髦的事情:通过科技手段,用数据体现下渚湖生态环境的保护指数和水生物的多样性。

  而“军师”也从生活中挖掘出十几项与治水有关的创新。陈国松说,创新不是孤立的过程,“贴近生活去观察,不断摸索去实践,结合实际破解难题。”

  种草种出了经验,下渚湖街道2.5公里的生态长廊也在这位“军师”的运筹下有了雏形:沟渠里种上挺水的菖蒲,池塘节点种上沉水植物。

  “再过一阵子,河底下的水草就更绿了!”陈国松笑着,眼里泛着波光水影。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61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