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分的长三角,处处绿意盎然。行走其间,无论是远眺黄浦江两岸的高楼大厦,还是近看皖北乡村的田园风光,都能感受到这片地区的强劲活力。
今年一季度,长三角区域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达24.55%,较去年同期提高0.44个百分点。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落实国家战略,长三角35.8万平方公里土地生机勃发;“十四五”开局,沪苏浙皖携手奋进迈向未来。
一体化发展,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
5月17日,地处皖东南的安徽郎溪县,芜申运河上,定埠港的大型吊机将一卷卷钢缆吊至船上,作业正忙。“原来就是个小渡口,现在已经有4个千吨级的泊位了!”看着船舶进出,安徽省定埠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鹏难掩激动。
港口周边,上海白茅岭农场,江苏溧阳、宜兴,浙江长兴、安吉,安徽郎溪、广德,“一地六县”交会。依靠区位优势,定埠港2019年6月开港,不到两年已实现吞吐量670万吨,二期建成后,年吞吐量将达1500万吨。
定埠港的建设与发展,背后是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络建设的一体化推进。2018年底,交通运输部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协同推进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六大行动方案》,积极推进内河航道网络化、区域港口一体化、运输船舶标准化、绿色发展协同化、信息资源共享化、航运中心建设联动化,长三角水运动脉愈发畅通。
安徽、江苏共同疏浚芜申运河,让皖东南地区到上海的水运距离缩短100多公里,也让郎溪这样相对欠发达地区“筑巢引凤”的底气更足——郎溪经济开发区427家工业企业里,91.7%来自沪苏浙,今年一季度实现战略新兴产业产值33.6亿元,同比增长46.3%;高新技术企业产值40.2亿元,同比增长44.1%。
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区域要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五一”小长假,正值第二届上海“五五购物节”启幕,5天时间,上海线下消费196.5亿元,同比增长30.4%。同时,上海“大商埠”的作用也向更大范围辐射。“总部在沪的国际国内、线上线下商业企业,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同步举办‘五五购物节’活动。”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说。
上海“十四五”规划重点打造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和南汇等5个新城,建设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上海青浦与苏州吴江、浙江嘉善共同策划“夜游长三角,古镇不眠夜”;上海奉贤联合杭州、南京开展长三角区域联动消费;上海嘉定举办长三角马术青少年联赛、长三角围棋邀请赛、长三角陆上划船器比赛……旺盛的消费需求、畅通的市场渠道,让长三角企业迅速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中壮大自己。
一体化发展,为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打牢基础。2020年底,上海公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于今年3月开始实施;此前,江苏也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意见》,各地新规在部署本地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均提出要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加强数字经济跨区域合作;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共同签订合作协议,加强反垄断执法协作、统一应用电子营业执照、共推绿色产品认证合作;三省一市公安机关整合人口数据资源,实现“一地受理、网上迁移”。
高质量推进,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5月14日,上海张江,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传出:我国首台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实现2.0纳米波长自由电子激光放大出光,达到设计目标波长。这标志着我国在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研制方面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此前一周,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功研制目前国际上超导量子比特数量最多的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操纵的超导量子比特达到62个,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
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上海和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
全国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张江、合肥,长三角拥其二。承担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的重任,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长三角责无旁贷。
截至2020年底,张江已集聚330家国家级研发机构、1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墨子号、黑洞照片、超强超短激光等科学新发现、新发明不断涌现,C919首飞成功,超导、石墨烯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2020年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全球顶尖期刊发表论文数占全国的32%。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源头,也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根源所在。”上海科委主任张全说,要深入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化国内科技合作,健全共享合作机制,提升科技供给质量和水平,推动优质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普惠共享。
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推进,让长三角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的底气越来越足。2020年6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科技部门签署《共同创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框架协议》,共同筹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支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引领性平台,被写进了上海市、安徽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沪苏浙皖科技主管部门等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的通知》,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善县、安徽省马鞍山市参与试点。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平台于2021年4月1日测试上线,如今资源池里已有458家服务机构的8955项服务项目、24022台套大型科学仪器等科技资源。一个多月里,已有109家企业注册通用通兑平台,27家单位申请科技创新券,发券金额1060万元。
凝聚强大合力,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今年2月,苏州市吴江区的华德电子有限公司派代表到上海青浦,为公司马来西亚籍员工翁文星领取了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这意味着,在吴江工作的他,以后能够享受到上海的一系列海外人才政策。
吴江、青浦和浙江嘉善,共同组成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自2019年11月揭牌以来,这2413平方公里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针对人才跨域流动需求旺盛,跨省域人才资质认定标准各异,示范区出台《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实施方案》,同时联合上海市人社部门修订《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明确吴江、嘉善的海外人才视同上海海外人才,享受相关便利服务。
“打破行政隶属,是为了让市场要素更好地自由流动起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忠伟说,一年多来,紧紧围绕一体化制度创新,示范区已经形成了32项具有开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
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区域一直是改革开放前沿。要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改善营商环境,以开放、服务、创新、高效的发展环境吸引海内外人才和企业安家落户,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努力成为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
“早上从长三角各个城市过来,晚上就可以直接开车回去。”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宁风为长三角便利的交通点赞,与虹桥交通枢纽直线距离仅1.5公里,周边高速路网密布,2小时内可到达长三角各主要城市。
今年2月,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明确提出,要依托虹桥商务区推动高端商务、会展、交通功能深度融合,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打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发展现代化服务业,持续深化长三角协同开放,引领长三角更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发挥好进博会溢出效应,放大会展业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效应,这是我们的大机遇!”宁风介绍,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建设成效初显,目前已吸引7万多家企业和机构入驻,具有总部功能的各类企业380余家。
总部位于虹桥的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在安徽滁州来安县投资建设的晶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生产线运转不停……去年5月28日正式投产,半年时间光伏组件产品产值就超过了20亿元,出口创汇2470万美元。“光伏产业在长三角有着深厚的产业根基,可以提供各种配套服务。”公司生产运营总监刘继丰说,“越来越开放、便利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发展的动力越来越强。”
今年5月,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在上海成立。根据计划,联盟成立后,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现有功能性平台资源,做强做优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创新、跨境研发等十大服务功能,合力推进更高水平制度创新,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沪苏浙皖四地自贸区的联动发展。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走好先手棋、打造增长极,全力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落实,在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体现长三角的更大作为。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24日 第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