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17日讯(记者 金梁 何贤君 沈烨婷 通讯员 蔡卡特 吴峰宇)浙江,又一次立在潮头。
从一个资源匮乏的地域小省到被中央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使命,靠吃改革饭起家的浙江,将扛起改革新使命。
回望来路,难忘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并实施“八八战略”,强调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
18年来,浙江始终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源头活水,走在改革前列,形成了最大的先发优势,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实践永无止境,永续改革,是我们的使命担当。
义乌
勇当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仅需一份书面承诺书,就允许办企业做生意。义乌市万悦酒店有限公司负责人胡业光没想到,在义乌居然可以这么便捷。
一项小小的改革,打动了很多来义乌的创业人。今年3月,义乌在全省自贸区内率先开展涉企经营许可“承诺即入”改革,即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市场主体办理涉企许可事项时,书面承诺其符合审批条件并提交承诺书等相关材料后,便可依法开展经营活动。
“以前需要准备申请表、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场所平面图、人员健康证等一堆材料。材料提交后,需5个工作日,还要有人到企业办公地现场踏勘。”胡业光说,如今只需提交一份承诺书,当场就完成各种审批事项办理,效率实在是高。
回眸义乌多年发展经历,很多改革都是奔着“效率”去的。
本世纪初,来义乌“淘金”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这让不少嗅到商机的义乌人开始从内销转向外贸,但外贸出口的“效率”可不高。作为入驻义乌商贸城的首批商户,做饰品生意的丁杏娟回忆:“一个出口集装箱当时大概要填100多个商品税号,一个个填税号很麻烦,有时候弄不清楚还会填错,时间和经济成本都很高。”
和浙江很多经济发达县市一样,快速发展的义乌,当时面临种种体制机制“瓶颈”。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先后11次到义乌调研,为义乌改革发展把脉开方。对这些体制机制上的不适应,习近平同志生动形象地打了个比方:要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
在习近平同志亲自推动下,义乌成为浙江“强县扩权”的先锋,不断释放市场活力。“很快,在义乌做小商品出口生意的商家就不必再为出口申报烦恼了。”义乌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国首创、为义乌市场“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外贸特点量身定做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紧跟着落地,8000多个小商品税则号一下子简化到了98个,无纸化报关、电子化免税申报,依托市场采购联网信息平台就能办好整套手续。
时光荏苒,在义乌这块“试验田”里,改革创新的基因始终延续着。
2020年,义乌正式纳入浙江自贸试验区范围。全国首创出口退税备案单证数字化管理、全国率先落地“小微企业版”市场采购贸易收结汇、全国自贸区领域率先实施涉企许可“承诺即入”改革……义乌正是以这样的“打开方式”,靠着改革的“闯劲”加速奔跑着。至6月16日,今年“义新欧”中欧班列开行量达到1000列,呈现逆势增长态势。
海宁
探索有效市场的“新法则”
一亩地的效益成长空间,能有多大?
“连年翻番。”这是火星人厨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卫斌给出的答案。这家位于海宁市尖山新区的企业,通过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优先获得发展要素的关键保障,销售收入从2014年的1亿多元跃升到2020年的16亿元。
不以规模定标准,而以亩均论英雄,这就是海宁坚持了近10年的“规则”。
规则,往往源于现实。进入新世纪,浙江个别先发地区土地、能源等遭遇要素“瓶颈”。
怎么破解?2004年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机制是当前深化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要积极探索运用价格杠杆合理确定土地、能源、水资源等各类要素的比价关系,形成有利于集约使用资源要素的机制。
浙江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2013年9月,海宁在全省率先探索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把土地、能源、环境等各种稀缺要素配置权力下放,扶持强者、刺激中者、倒逼弱者,让市场决定一切。
那一年,海宁1659家企业收到了一份通知单——《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告知书》。《告知书》上,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排放每吨COD工业增加值等6个“科目”,成为企业的“必考题”。
根据亩均指标,重点扶持类企业可享有优先用地权,享受最优惠的税收、用电等政策。而被评为末类的企业,不但要加倍征收土地使用税,还要实施惩罚性电价。“而后,这场改革在全省渐次铺开,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区域集中。”时任海宁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许明华说。
这项改革为海宁倒逼出了高质量发展。据统计,海宁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从2013年的8.8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26.5万元,亩均增加值从37.7万元增长至150.9万元。
如今,海宁还在不断调整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中的指标权重,让“规则”的覆盖面越来越广:从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到节能节地节水、创新等市场新准入标准的实施,从规上工业企业向规上规下工业企业乃至小微园区全覆盖……
“今年我们将继续优化亩均评价体系,增加碳排放的指标,同时建设‘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平台,向亩均论英雄3.0升级。”海宁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萧山
展示数字化改革的“小窗口”
这段时间,一场关于燃气安全的隐患排查行动,让杭州萧山区燃气事务中心主任周国辉忙碌得不行。
忙归忙,但周国辉忙得有成就感。“过去隐患排查,完全是地毯式搜索,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而今年,我们多了一项‘秘密武器’,让排查变得更精准。”这个“秘密武器”,就是萧山区探索开发的“数治瓶安”应用场景,通过对煤气瓶、运输车辆、配送人员的定位,实现了瓶装燃气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监管。
一个小小的应用,背后动用的力量可不小。“‘数治瓶安’打通了公安、住建、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燃气公司等各个端口,实现数据互通,形成了动态、高效的监管闭环。”萧山区数据资源管理局总工程师、副局长沈小虎说。
翻看浙江改革史,任何一项重大改革的确立,都有一个过程。“数字浙江是全面推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基础性工程。”2003年1月,习近平同志以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提出“数字浙江”建设。同年7月,“数字浙江”建设上升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
此后,历届省委、省政府锚定“数字浙江”建设,开启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自我革命。2021年农历新年上班第一天,浙江省委召开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吹响了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的冲锋号角。
位于萧山的行政服务中心,近20年时间出现了四次迭代升级,是观察这段历史的生动“窗口”。
从最初“进一扇门”办事的“收发室”1.0版,到“办事不出中心”的2.0版,再到“无差别综合受理”3.0版,如今正在探索的“数智”政务服务中心4.0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府数字化转型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在这里接续推出,赢得了百姓点赞,企业叫好。”萧山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黄志军说。
一体化驾驶舱、清廉萧山、红领巾数智平台、一键找专家、残疾人康养工作管理系统等一大批创新应用纷纷落地开花,在数字化浪潮之下,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位于萧山城区的一角,一条标语诠释了浙江发展的“秘诀”——没有改革,就没有浙江的今天,更没有浙江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