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今夏浙江电力供需趋紧 最大负荷或突破1亿千瓦

  据预测,今夏浙江全社会用电最大负荷9800万千瓦,极端情况下将突破1亿千瓦!

  7月12日,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召开2021年夏季用电保障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今年1至6月份,浙江全社会用电量2533.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87%,过去两年平均增长8.4%。7月8日,浙江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达9681万千瓦,创历史新高,比去年最高值(9268万千瓦)增长413万千瓦。

  总体看,今夏电力供需趋紧,供电形势严峻。

  用电需求持续保持刚性增长态势

  今年以来,受全省经济恢复性增长影响,浙江电力需求持续保持刚性增长态势。预计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5220亿千瓦时,增长8.1%。

  国内疫情形势趋于好转,而国外特别是东南亚及印度等地受到疫情影响,国外部分生产需求转移到国内,致使开年以来省内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工业用电负荷居高不下。数据显示,上半年浙江工业用电量1764亿千瓦时,增速26.29%,占全社会用电量占比69.64%。

  据气象预报,今夏高温天数较常年略偏多,预计出现极端高温的可能性较大。高温热浪和经济增长合力推高用电需求。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浙江省新增电源以风光新能源为主,而新能源在电力供应上受天气影响明显,波动性较大。浙江电力供应高度依赖送端和周边省份的支援,省外来电占最高负荷比例持续保持约三分之一。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送受端供需平衡紧张,华东区域同时高温的可能性大,跨省支援能力下降,省外来电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去年浙江电力负荷日最大峰谷差达3314万千瓦,今年或将继续加大。

  总的来看,今年是近几年保供电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电力供需形势面临新的较大变化及挑战。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外来电、高峰谷差“三高”风险加重。

  今夏用电如何保障?“源、网、荷、储”来发力

  国网浙江电力积极建设能源互联网形态下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加快“源、网、荷、储”互动,以省内发电调控管理的刚性应对省外来电的不确定性,用需求侧响应的柔性应对供应侧的不确定性,全力保障全省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在电源供给侧,推动多元化、清洁化。浙江一方面积极争取向我省输电的宁夏灵州至浙江绍兴、四川溪洛渡至浙江金华特高压直流工程满功率输送,并加快第三回入浙特高压直流和特高压环网建设,提升清洁能源入浙能力;一方面积极推动本省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展并确保全消纳。迎峰度夏期间,国网浙江电力将全力挖掘省内发电资源,优化各地区发电资源,优化小水火电发电计划,服从全省统一调度策略,各侧资源唤醒集聚,化零为整发挥最大效益,以高交互能力支撑电网弹性;充分挖掘跨省电力资源,千方百计增加外购电,积极协调福建、安徽等周边省市给予电力支援,争取最大外来电力达到3400万千瓦。

  在电网输送侧,推动高弹性、智能化。国网浙江电力加快电网建设,按期超额完成迎峰度夏电网工程,实施输电线路动态增容,改变刚性输电限额,解决线路输送能力受限的难题,有效缓解局部地区供电能力不足问题。研发并投运快速开关,创新短路电流综合控制体系,提高局部电网供电能力。在杭州、湖州建设分布式潮流控制器示范工程,提升区域电网整体承载力和安全性。

  在用户侧,推动电气化、高效化。国网浙江电力加强需求侧管理,倡导用户参与维护供用电秩序,分级分类制定需求侧管理业务流程和决策程序,形成“市场+行政”的需求侧管理工作机制。目前,全省已经形成日前削峰超1000万千瓦、小时削峰超100万千瓦、可中断负荷削峰超200万千瓦、填谷负荷超100万千瓦的需求响应资源池,最多将有4.2万户企业参与今年的负荷需求响应。开展居民需求响应专项行动,规模化提升普通民众参与负荷需求响应的广度。严格执行浙江省发改委发布的有序用电方案,按照“先生活、后生产、有保有压”原则,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不合理用电,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涉及公共利益、国家安全等优先购电用户及重点企业电力供应,全力确保“错峰不拉线,力争不拉电”的工作目标。

  在储能侧,国网浙江电力推动社会化、市场化发展,推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省域新能源发展消纳提供借鉴,试点开展能源汇集站建设,释放电网弹性消纳空间,提高电网资源配置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国网浙江电力还充分运用数字赋能的技术手段保障电力供应,促进零散资源的感知、聚合与控制,推动电网向全领域感知、全专业协同、全方位调度的弹性升级。

  构建基于数值气象数据的人工智能负荷预测技术,国网浙江电力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日前全社会负荷预测,引导新型电力系统电力平衡新业态。实现多口径、多区域、多时间尺度光伏发电功率预测,并对电网供电能力、电力构成、实时负荷、需求预测等关键指标数据进行数字化动态分析,供政府部门和各相关部门决策参考,还实现从潜力挖掘、响应实施、补贴发放等需求响应全业务数字化管控。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91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