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提高开放水平 强化供需两端 浙江做出新布局

  浙江在线8月4日讯(记者 翁杰) 观察上半年的浙江经济,有一个新现象耐人寻味——一边,外贸工厂手持数以万亿元计的国际订单;另一边,这些企业仍目光向内,组团队、创品牌,专门为国内市场开发新品。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浙江作出新布局:一手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手强化供需两端、同向发力扩内需,努力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外贸企业坚持“两条腿”走路的背后,是新发展格局下,外向型经济大省浙江内外贸并重加速转型。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全球产业链尚未完全复苏,上半年大量外贸订单继续涌向中国。1月至6月,浙江进出口总额达1.92万亿元,首次跻身全国前三。形势虽好,浙江依然主动谋变,调产品结构、拓多元市场、试水外贸新业态。上半年,浙江对主要市场出口均大幅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5.2%。

  一个数据颇为亮眼:上半年,全省活跃出口网店同比增长约4万家。这背后是浙江围绕外贸新业态的加快布局。今年3月,嘉兴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在秀洲区正式启用,每天最多可处理30万单的货物量,给当地跨境电商企业带去“一站式”仓储、通关等服务。今年前5月,秀洲区货物出口同比增长36.5%。

  立足国内超大市场,浙江搭平台聚能量,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今年6月,浙江高规格举办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吸引2000多名参展商和7000多名采购商前来,共享中国向中东欧国家承诺的“5年进口1700亿美元”的大蛋糕。与之相呼应的是,据杭州海关统计,1月至6月,“义新欧”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079列,同比增长2.1倍,返程班列带来商品总额同比增长51倍。

  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浙江对全球要素资源形成强大引力场。今年的浙江欧洲数字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峰对接会上,现场签约外资项目达23个,投资额54.9亿美元,其中包括3个芯片产业项目,还有投资21亿元的德清航空制造产业项目。从这些项目不难看出,如今,浙江引资选资更注重项目对浙江产业链强链补链畅链护链的价值,而外商则通过参与中国国内大循环赢得更大发展机遇。

  内需潜力从何而来?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浙江外贸企业转型。外贸订单早已恢复,但许多企业仍在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显然,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已经不是企业应对疫情影响的权宜之计,而成为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在慈溪,“月立电器”专门创立内销品牌、组建团队,为国内市场开发新品,今年国内目标销售额破6亿元。

  众所周知,浙江外贸工厂数量众多,而且为国际大牌代工多年练就了不俗的“制造功夫”。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浙江在6月发布首批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试点产业基地培育名单、“领跑者”企业培育名单,为全省广大外贸企业转型“打样”。瞄准了国内市场,更多浙江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船小好掉头”的优势,把外贸优品搬进了超市、社区、综合体。

  挖潜内需,更激发了企业的创造基因。宁波贝发集团将产品打样服务中心向中小企业开放,携手上下游数百家企业,抱团发展、联合创新。在浙江,如今有4个城市和26个企业正参与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总数居全国第一。

  开局之年已过半,下半年浙江稳外贸、拓内需的任务更显迫切。年中,不少外贸企业负责人反映,国际市场需求出现增长放缓迹象,一些企业在手订单明显减少。同时,海运价格居高不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也让企业利润持续下滑。怎么办?

  重重难题,有的是因为市场需求不振,有的是资源要素流动不畅所致,最为突出的是国际物流不畅造成集装箱价格居高不下。

  今年4月,国际集装箱“一件事”应用场景上线,已推动1580家外贸企业签订“量价互保”协议,宁波舟山港调入海外空箱396万标箱。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我省仍将继续通过数字化改革,推进国际集装箱在线、海外仓服务在线、义新欧数字服务等多跨场景应用建设,破除制约要素流动的堵点。

  “十四五”开局之年,浙江能否开好顶风船,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依然在自身。正视外向型经济大省的优势和短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浙江定能在新发展格局中当好排头兵。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78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