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让数据“说话”,上海打造现代化税收征管制度

  8月6日,上海市税收征管制度有大动作——《上海市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落地。

  《实施方案》承袭今年3月国家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而来,除了遵循国家税收征管改革总体方向和基本框架,上海还加入许多因地制宜内容。大江东工作室对比发现,上海在利用智能化手段“提供精细服务”和“动态‘信用+风险’新型监管”这两方面,承担了试点工作。

  税收政策关系国计民生,体现社会公平,牵动各方神经。今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要“完善现代税收制度”、“推动税收征管现代化”;2个月前,上海市委全会发布重磅文件,专门讨论提升城市软实力,现代化税收制度和征管手段成为网络讨论焦点;上个月,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文件新鲜发布,“15%的企业所得税”具体如何落地,众多纳税人、缴费人都在翘首期盼……

  上海,作为国家财政“钱袋子”,今年上半年,税收占了大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4000亿元,同比增长20%——有专家认为,税收数字背后,上海税收的质量更值得关注,大江东工作室通过对《实施方案》的解读,试图还原上海正在打造的现代化税收征管制度的脉络。

  纳税人“无感”或“轻微有感”,体现“无事不打扰”工作准则

  6大方面,28个重点任务,《实施方案》和我们每个勤恳工作的纳税人、缴费人有什么关系?

  “大部分纳税人最大的感受,将是‘无感’!”上海市税务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处处长方蕾说。根据《实施方案》,税收征管改革将“深化推进‘不见面办理’”,“扩大电子营业执照等电子证照涉税应用范围,丰富‘随申办’涉税应用场景”,同时,“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涉税涉费事项减资料、减环节、减时间。”

  “十三五”期间,上海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成效显著。只填一张表格、跑一个窗口,一个环节、一天时间就可以领到营业执照和发票,这已不足为奇。根据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数据,已有136万户新设企业通过“一窗通”服务办理了企业开办业务。138个事项通过系统后台智能化审核,实现了自动化、“无感”化办理,有力促进办税时间压缩、审批环节缩减,大幅提升纳税人缴费人办税体验和效率。

  比“无感”高一个等级的是“轻微有感”。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经营状况也处于动态变化。在开办初期高信用、低风险,享受“无感”待遇的企业,有可能在经营过程中风险因素上升。

  “传统的风险评估是一年一次,设立一套标准,对企业‘一刀切’管理。”方蕾说,“但实际情况中,有些企业的风险疑点可能是暂时的,稍微提醒一下就可以恢复信用评级。”

  因此,《实施方案》十分强调“动态”和“精准”。“动态”是利用大数据,对每家企业经营状况生出实时评估,“精准”则体现“无事不扰”的工作准则。一家存在风险的企业经营者,会先在手机上即时收到税务局推送的提醒信息,如果再严重一些,可能接到相关部门的约谈通知,“这些管理细节的设置,是在不打扰基础上,让缴费人‘轻微有感’,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回归正常经营。”

  税收一个重要原则便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实施方案》特别强调,“对隐瞒收入、虚列成本、转移利润以及利用‘税收洼地’、‘阴阳合同’和关联交易等逃避税行为,加大依法防控和监督检查力度。”如果遇到严重违规的企业,税务部门会直接去现场稽查,惩处力度会让违法犯罪的企业和个人真正有“痛感”。

  “健全以‘数据集成+优质服务+提醒纠错+依法查处’为主要内容的自然人税费服务与监管体系。”《实施方案》这句话,完整总结了上海市政府部门与纳税人、缴费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从“无感”、“轻微有感”,到“痛感”,体现了“无风险不打扰、有违法要追究、全过程强智控”的风险动态防控体系。

  税收大数据赋能产业政策,加强经济形势研判

  税收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此次《实施方案》的落地,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深化税收大数据应用。强化税收大数据在经济运行研判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深层次应用,打造‘上海税收经济发展指数’等税收分析拳头产品……”《实施方案》特别强调,要让数据“活起来”,让税收大数据“说话”。

  “税收都是真金白银,‘真实’是税收大数据最重要的特征!”方蕾说。例如,增值税开票情况反映了市场主体的活跃程度;企业所得税体现了企业盈利情况;个人所得税反映了居民收入情况;证券交易印花税直观反映股票市场活跃程度;契税表明了房地产市场交易情况……“我们可以实时收集到不同行业、地区、规模、类型的纳税人税收数据,通过大数据模型,对经济运行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前瞻性的研判、推测,为市政府经济决策提供辅助参考。”

  便捷的办税手续可快速收集市场经济活动数据。

  税收大数据已在上海市产业政策实施中初步发挥效能。去年,上海市计划引进一家大公司,希望它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上海区位优势。税务部门拥有海量的发票数据,可以精准找出哪些企业和这家大公司上下游产业链相关联,从而形成分析报告,向市政府进行推介。浦东正在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其中有一项重要任务,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税收大数据可以为“产业集群”的建成添砖加瓦。

  今年上半年,上海以及全国出口表现亮眼,但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出现不小的波动,许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面临成本增加、供应链梗阻等难题,税务大数据可以帮企业牵线搭桥,快速寻找到替代性供应链,恢复生产。”

  在税收政策中,“退税”是国家对稳外贸实施的一项非常有力的措施。《实施意见》也体现了上海走向世界舞台,参与国际竞争的定位:“推广各类申报表‘数据自动预填+信息补正申报’模式”“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广货物出口和技术服务出口退税申报‘免填报’,力争出口退税再提速”……这些细则,无不体现了上海要打造国际一流的纳税服务营商环境。

  提升税收征管水平,也是另一层面的减税降费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千头万绪。财税是各方利益中枢,成为改革突破口。发展至今,财税改革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性、支柱性制度创新。

  税收征管改革是国家财税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税收征管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这次上海的《实施方案》,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又要解决哪些痛点、堵点?

  提升税收的便利性,是一项永恒的经济学命题,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纳税双方的效率,降低公共管理成本。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大数据广泛应用于提升税收征管的便利性之中。上海要推行的税收征管改革,就是在“要不要用”和“怎么用”科技的基础上,探索如何“用得好”。

  《实施方案》特别提到,要“精准有效打击‘假企业’虚开发票、‘假出口’骗取退税、‘假申报’骗取税费优惠等行为”,这“三假”在以往税收监管是难点,不仅造成税基流失,还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税收征管水平的提升,意味着税务部门在征税努力程度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税收收入增长,腾出了进一步减税降费的空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应用经济系主任、副教授葛玉御说,“这不仅可以降低企业和个人的税费负担,促进纳税人合规纳税,还能营造真正公开、公平,透明、规范的营商环境。”

  两个月前,上海市委全会通过一份文件,主题是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城市软实力体现在哪些方面?网上有一番大讨论。现代化税收征管制度,由于关系每个人“钱袋子”,每一个家庭的生活品质,在网络讨论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精准”是《实施方案》高频词汇,也体现着现代化城市治理水平的精髓。葛玉御认为,精准的税务服务、执法和监管,将为提高直接税比重的税制改革提供路径,这一改革也将推动中国税制结构从“重流转、企业和中低收入者”向“重所得持有、个人和高收入者”优化转变。

  当然,税收改革依然在进行时,如何取得更高水平的公平正义与社会效率,上海还在探索中……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97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