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要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
8月4日至5日,浙江全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暨文化标识建设工作推进会在绍兴召开。会议对“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并聚焦“短板”开出“良方”,吹响再进发的号角。
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提出“构建以文化力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新格局”。“通过文化基因解码来描绘把握‘文化力量’,通过建设文化标识来探索推动‘构建新格局’。”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褚子育说。
这项工程进展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擦亮浙江文化标识,还有哪些着力点?
从“一张网”到“一个库”
一年前,“一张网”在全省铺开——
2020年上半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挖掘、研究、阐释优质文化基因,构建全省文化基因库,推进其转化利用。这张文化之网的“触角”延伸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基因解码,基础在“查”。经过全省90个县(市、区)、4个功能区和研究机构持续不断努力,目前,各地在“查”的环节已经获得阶段性成果。记者从推进会现场获悉,截至2021年5月,全省共完成文化元素普查入库22927个。
走进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后观巷的徐渭故里,悠悠琴声从青藤书屋传来,与之一路之隔的是新近落成的徐渭艺术馆。这片集古朴和新潮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展示新空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据悉,越城已经梳理文化元素441个,提炼出包括黄酒酿制技艺、徐渭“青藤画派”、大禹祭典、鲁迅故里等20个重点文化元素。
铺开“一张网”,才能形成“一个库”。放眼全省,目前永嘉学派、温商创新精神、南孔文化、和合文化、阳明文化等,在相关领域都已取得一定成果。
从“文化基因”到“文化标识”
浙江文化积淀深厚,资源丰富,众多文化元素星罗棋布。如何从庞杂的文化脉络中,抓取最重要、最突出的元素,构建“众星拱月”的新格局?
记者观察到,在已入库的文化元素中,已经确定为区域重点文化元素的有1557项,其中518项完成解码。这些重点文化元素,或是区域内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现象,或是代表了地方党委、政府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或是具有深厚的产业开发潜力。
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标识,正在进一步破题。
文化标识是一种符号,它以文化现象为表征,以文化遗产为支撑,集成理念、风貌和人文精神等于一体,是文化自信和竞争力的标志。建设浙江文化标识,是省委、省政府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落地举措。
目前,浙江部分县(市、区)已主动将文化标识建设融入到重点文化元素清单的梳理中。
在杭州市上城区,一半以上的重点文化元素围绕宋韵文化展开,并已科学解码“德寿宫遗址”“宋代玉器”“南宋官窑”“八卦田遗址”等9个宋韵文化元素。
“我们把文化标识定位为未来五年全省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带动性、龙头性的工作,那么选定的文化标识一定要能够带得了这个头,在艺术创作、旅游、文创、公共服务等领域要能够找到相应的支点。”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叶菁表示。
从一张白纸到一张蓝图
“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解”是上半篇文章,“用”是下半篇文章。解码文化基因,最终就是着眼于高效率的转化、高水平的应用、高质量的发展。
所谓“解”以致用,就是要在“解”的基础上,推动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把解码成果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相结合。以人文之美推动精神之富足,是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文化自觉。
当前,浙江各地聚焦旅游业态升级、文创产品创新、文旅活动提质等环节,正在逐步发力。
但这项前沿性、探索性的工作,需要一定研究能力,以及对本地文化资源分布和价值有一定了解。如何实现转换,对多数县(市、区)来说,并无经验可鉴,依然是工作难点。
有专家认为,在选“码”、解“码”、用“码”整个闭环中,“人”的作用不可忽视,找对人才能走对路。据了解,绍兴依托人才资源优势,成立解码专项小组,构建了“乡土专家+高校资源+系统人才”三方协作机制;秀洲区建立起一支本土专家、文化策划师、非遗传承人、文化志愿者有机结合的团队,高效推进解码工程。
为进一步建立长效机制,高质量解码文化基因、高水平建设文化标识,在新阶段,一套更清晰的时间表已经形成,将指引各地找到“解码”节奏——
根据省文化和旅游厅最新印发的《建设文化标识推进文旅融合行动计划(2021-2025年)(试行)》,今年要基本完成“解”的任务;2022年,重点推进解码成果转化利用;2025年,基本完成第一轮次文化标识培育项目建设,实现文化标识成为引领浙江文化事业、文旅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