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想逛城市特色街区时,你想到的是哪条街?是“老牌”的南京夫子庙步行街、苏州平江路、扬州东关街,还是“新贵”南京小西湖街区、苏州淮海街、扬州皮市街……
今年以来,江苏多条老街改造后一跃成为市民争相前往的“网红”打卡地。相较于“老牌”街区,最新改造后的街区有哪些特点?改造如何不改掉“烟火气”?网红街区如何保持长红?记者前往南京、苏州、扬州等地探访,试图寻找到答案。
更新改造,特色街区成为新地标
初秋,南京市小西湖片区堆草巷33号,一树火红的石榴争相探出矮墙外,隔着镂空砖墙和篱笆,墙内一位头发花白的爷爷在院子里摆弄花草。这户挂着“刘家后院”牌匾的院落里有着一百多年的石榴树、六十多年的枇杷树、五十多年的葡萄藤……如今,这里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共享院落”。
“我一直住在这里,这就是我家的后院,以前家里的院墙比较高,街区改造时设计团队拿着图纸和我们商量,将墙体做成镂空的,这样行人从外面也可以看到里面的花草树木。”刘家后院的主人刘光纪今年71岁了,他告诉记者,国庆期间,半个小时就有七八十人进来参观。这几天天气热,为了让游客看到“精神”的花,他每天需要浇三遍水。“平时我就喜欢搞这些,一年四季都有花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游客来了喜欢,我们也很高兴。”
沿着“刘家后院”继续往街区纵深处走去,江南民居、街角的咖啡店、虫文馆、桌游室等店铺相映成趣。通过改造,这个自明清以来就成为南京市民重要居住区的老街窄巷,告别“破败”,华丽变身。
10月2日一早,扬州市皮市街的端荣烧饼铺就开张了,生火、和面、拌馅、做饼、烤制……老板刘端荣忙得团团转,诱人的面香伴随着芝麻香在老街上空飘荡,店铺门口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正在排队“打卡”。
在刘端荣记忆中,皮市街原长600余米、宽仅仅3米,虽是扬州百年老街,但连一辆三轮车通行都很困难,以前只有附近的居民来买烧饼。改造后的皮市街可容纳两辆汽车并排通过,且市井烟火气浓厚,休闲文艺范十足,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
像小西湖、皮市街这样通过“改造”“更新”尝到“甜头”的街区不在少数。眼下,众多街区改造项目在江苏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位于常州的汉江路国际风情街于2012年正式开业,9年间,这里有过门庭若市的辉煌时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走起了下坡路。现在,汉江路国际风情街改造即将启动,将建成“文商旅”一体融合的特色街区,打造对日文化交流、招商引资的城市名片。
在镇江,火坛楼巷西侧的永安路美食街,集聚了老镇江沸腾的烟火。但整个片区建筑老化、消防系统缺失、环境脏乱差……今年,镇江对整个火坛楼巷进行改造,其西侧的永安路美食街也计划被打造成以锅盖面为主打的特色街区。
街区3.0时代,留住“烟火气”成关键
无论是火爆全网的长沙文和友,还是在改造后颇受好评的南京小西湖、扬州皮市街、苏州淮海街,他们获得游客青睐的密码是什么?
“新一批改造较为成功的特色街区,和传统街区最大的不同是在整体设计上更有创意,更关注生活体验感,有贴近生活的烟火气。比如文和友设计了大量有年代代入感的场景、市井化的消费,成都的猛追湾将文艺书店、品牌酒店、火锅店、服务邻里街坊的老式修面理发店融合在一起……”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分院院长张川分析,以南京为例,如果把夫子庙看成1.0时代,走的是传统景区的路子,老门东就是中间过渡的街区2.0时代,以小西湖为代表的特色街区迈入了街区3.0时代,突出就地微改造更新的建设理念,强调创意设计,塑造互动场景唤起传统记忆,从观光式旅游到沉浸式体验到在地性生活,街区的建设思路、开发模式、管理方式都在不断改变。
相较于以前街区改造的模式,小西湖街区采用“小尺度、渐进式”更新方式,延续“生活态”,融入新业态。这里可以看到老城南的老屋、条石台阶以及蜿蜒曲折的街巷和居民的日常生活。落户于此的江苏首家欢乐茶馆二楼有着上了年纪的桌子板凳,熙湖里29号店铺一件150年的老家具仍发挥余热。
皮市街位于扬州老城区东关街道,北接热闹繁华的文昌中路,南连充满老城气息的徐凝门大街,是老城旅游、生活的重要枢纽。“如何让皮市街既有老味道又不失潮流感,是我们一直探索努力的方向。我们以原住民安居的生活空间、外地人游览的文化空间、年轻人创业的众创空间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目标。”东关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此基础上,东关街道着力营造老街浓厚的商业氛围,在皮市街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店铺,营造一处“古韵味”与“新文化”并存、“文艺范”和“烟火气”共生的网红打卡地。
现在,皮市街上既有经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特色小吃店“围炉烧饼”“大油火烧”等,又有“浮生记”“方寸”“茉等花开”“小舍艺栈”等有特色、有创意的文艺网红小店,同时也成为了“80后”“90后”的创业街。
同样新晋网红打卡地的苏州淮海街,已历经两轮改造,两轮改造有何不同?这一点,自1999年就来到淮海街开店的吴国良深有体会。
“这次改造,最大的变化是灯光。以前灯光是为了照明,没有装饰功能。现在就大不同了,晚上比白天还要漂亮哩。”吴国良告诉记者,淮海街第一轮改造是在2003年,主要是路面翻新等基建方面的改造。而这次改造整体目的性更强,甚至打破了原有的界限,允许店铺做竖牌。“以前店铺立牌只能做横牌,现在鼓励商家用竖招牌,还有设计团队做几种不同的方案让我们选,整条街的整体性、设计感都更强了。此外,为了保留街区原有的‘味道’,没有一家店铺是新招商进来的,全都是以前的老店。”
流量过后,如何持续火下去?
每一条街区开街之际总有一阵流量,但打卡的消费者新鲜劲一过,如何破除开街即巅峰,抛开情怀的滤镜仍能长久地火下去,成为需要面对的问题。在街区改造之初,设计规划时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边城书店是皮市街上一家主要从事古籍整理和修复工作的书店,店里有许多值得珍藏的古籍书、线装书,还有将古籍原本或复刻本精心设计制作成的文创产品。“皮市街火了之后,一时间带来很大的客流。”让边城书店主理人王军记忆犹新的是,端午小长假,书店内人山人海,他比划道,“当时店内有两个店员,有个店员站在我这儿,要去前面的收银台,十米不到的距离,挤都挤不过去。”
“事实上,这对我们有利也有弊,网红街区会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打卡,自然能带动一部分销售,但人多了之后,游客可能就会忽视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拍拍照发个朋友圈就走了。” 王军说,比起打造网红街区、网红店,他更希望通过街区改造,利用政府搭建的流量平台,实现客群的精准推广和对接。
在张川看来,网红打卡其实是一种营销方式和现象,一条街区可以通过网红打卡来引流,但从长远来说,街区的生命力要关注“人”的需求,要深入研究适宜的空间布局、业态引导和功能设置,要切实回应在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诉求,要让来到这里的人真正能体验到休闲的生活方式和舒适感。“同时,街区在改造之初就要明确定位和内涵,有些经典的地方,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于他的优秀的创意设计和精品化建设、持续的内容运营,比如先锋书店,在城市和乡村的更新中,呈现的持续的关注度和魅力,值得我们深思。”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消费者对于网红店秉持着“打卡拍照不错,出片率很高”的态度,但也仅止步于拍照。曾经承载地方文化的老街区想要恢复生机,仍不能丢掉对当地文化的有效表达和传播。例如,有网友在点评平台直言,“每个城市都有小资的商圈,个人更喜欢后面的巷子,可以看到老南京的样貌,南京老杆子在路上吹牛聊天。”
据了解,今年年底即将开业的南京“超级文和友”,位于秦淮区长乐路132号,以南京文化、主题文娱、潮流时尚主题为发展定位。
“文和友在长沙还原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场景,再现的是长沙人既往的生活记忆、烟火气的场景,并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空间得以呈现,是典型的场景生活体验,并且是普通人的、市民化的;落地南京,就要展示南京本土的文化和历史。”张川说,“比如90年代我们在南京读书,那个时候我们去五台山体育馆看足球比赛、听文岚的电台节目、看南京的熊猫电视……那个年代的一支广告、一张海报都能唤醒很多人的记忆,年轻人看到‘曾经的南京’也会觉得很有意思。”(记者 洪叶 丁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