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生态保护区打造鸟儿“自由天堂” 安徽多措并举保护生物多样性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于10月11日在云南昆明开幕。全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上。记者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当前全省共有维管束植物3645种,脊椎动物44目125科730种,生物多样性日益增高。

  安徽放生历史最多扬子鳄

  近年来,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安徽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工程,健全完善法规体系,进一步提高省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其中,2021年安徽放归扬子鳄530条,为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彻底扭转了野生种群下滑的趋势。

  扬子鳄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不仅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也是世界上现存24种鳄类中最濒危的物种之一,有“活化石”之称。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上世纪80年代安徽组建专门保护机构,后来又成立了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巡护管理与宣传教育,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开展栖息地生态修复、野化训练和野外放归等工作。

  经过数年科研攻关,成功破解了扬子鳄人工繁育的难题,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扬子鳄人工繁育基地,从野外收容救护来的212条扬子鳄,现已经扩繁到14000余条,年繁殖能力逾2000条。为复壮野外扬子鳄种群,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安徽省启动扬子鳄保护与放归自然工程。从2003年到2020年,保护区共实施17次放归野外活动,累计放归成年扬子鳄1038条。

  安徽动植物种类多样丰富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方面,近年来安徽收获颇丰。据统计,全省维管束植物有3645种,占全国的13.1%,分隶于225科1232属。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31种,包含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缕梅等6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生长于安徽的植物主要有起源古老、孑遗植物多;特有属、种较多等特点。

  安徽地跨古北界与东洋界,为南北动物过渡地带。已知脊椎动物44目125科730种,约占全国种数的26%。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云豹、豹、黑麂、梅花鹿、扬子鳄、白鳍豚等21种。在安徽省野生动植物中,猕猴、短尾猴、穿山甲东方白鹳、黒鹳、白琵鹭、白冠长尾雉、中华鲟、石斛、霍山石斛、天麻、春兰、杜鹃兰等多种动植物种类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目前,全省已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39处,总面积约40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2.86%。已建省级以上湿地公园54处,总面积约10.4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0.74%。已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有效地保护了全省70%—80%的野生生物物种,以及许多极为重要的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森林生态和湿地生态系统。

  多措并举为生物多样性保驾护航

  为更好展开省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省多处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相继纳入林长制保护范围。省林长制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充分发挥林长制改革优势,积极调动林长力量,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和网格化管理要求,进一步压实党委政府、各级林长和林业主管部门责任,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同时,大力开展就地保护工作,为野生动植物创造理想的庇护所,堪称植物天堂、动物乐园。组织实施拯救工程,为濒危物种种群恢复创造了条件。牯牛降、清凉峰、岭南、古井园等自然保护区积极开展珍稀动植物的人工繁育工作,栽培南方红豆杉、大别山五针松等数百亩,达数十万株。此外,通过实施黑麂、云豹、大别山原麝、大别山五针松、霍山石槲等物种拯救项目,为推动全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初步建立了行政管理和执法队伍。2018年新一轮机构改革,省编委批准成立安徽省林业局保护地管理处,负责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全省21个野生动植物资源重点分布的山区县乡镇林业站增加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职能;设立103个木竹检查站,已建10个国家级、52个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不断加大源头和市场的管理力度。

  健全完善法规体系,我省相继颁布了《安徽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安徽省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安徽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安徽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有关自然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全省自然保护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同时,强化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捕滥猎、乱采滥挖和倒卖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

  与此同时,省林业局组织编写了《扬子鳄的故事》《安徽省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徽省自然保护区》《湿地文学》等书籍,制作了《绿色瑰宝》DVD宣传片,促进社会各方面了解扬子鳄等野生动植物、关注野生动植物、支持和自觉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濒危物种拯救和湿地保护同抓

  记者从省林业局了解到,当前安徽生物多样性保护依然存在部分问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但由于受长期错误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不高,自觉保护的意识仍然不强。”此外,受自然保护工作经济来源不稳、地处偏僻、工作生活条件较差等原因影响,从事自然保护工作的人员积极性无法提高,科研人员缺乏,自然保护专项资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都影响了保护事业的发展。下一步,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将继续坚持公众参与政府主导、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常规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实现全省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多样性的有效保护。重点开展珍稀濒危物种拯救和优良种质资源、古树名木、天然林和重要湿地保护。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构建全省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加强野生动植物繁育、培育技术研究,创新和改进保护方式,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典型案例

  黄山:野生动植物王国

  黄山植物荟萃、生灵共舞,森林覆盖率高达98.3%,拥有大面积的亚热带原生天然林生态系统,保存有丰富的植物群落类型和完整的垂直带谱,是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地区之一。有高等植物2385种、脊椎动物432种,是全球同纬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确定为世界108个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

  牯牛降:绿色自然博物馆

  牯牛降是中国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典型代表,华东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自然集中地和保存地,被誉为物种的天然 “基因库”、绿色“自然博物馆”。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列为“中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内有9个植被类型32个植物群落,共有植物162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红豆杉、长序榆等36种,有石斛、太子参、小二仙草等药用植物300余种,灵芝、银耳、竹荪等真菌69种。区内有脊椎动物320种,其中兽类51种,鸟类181种,爬行类41种,鱼类25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梅花鹿、云豹等63种,昆虫600余种,有蛇类26种。

  升金湖:国际重要湿地

  升金湖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以保护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升金湖保护区是安徽GEF项目重点支持对象,是安徽省湿地保护领域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旨在加强省内湿地保护,应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近年来,区域内的鸟儿们过得“衣食无忧”,得益于当地从2016年开始实行的“退耕还湿”政策,原先围湖开垦的田地被政府流转,还原成湿地。

  通过围网拆除、植被修复、退耕还湿、水系贯通、驳岸治理等措施,遏制了湿地退化的趋势。保护区内实行全面禁渔,并撒入草籽或种植芡实,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升金湖已成为“候鸟天堂”,每年来此越冬的水禽达10万多只,东方白鹳、西伯利亚白鹤、白头鹤和鸿雁等关键物种种群数量稳定。(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皞乾/文 高博/摄 通讯员 陈瑶 )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13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