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本周,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求,长三角各地积极部署明年工作。在沪浙皖,上海召开2022年经济领域工作思路座谈会,浙江召开高质量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大会,安徽召开省政府第162次常务会议。
上海:把经济社会发展谋划好推进好
12月13日,上海市召开2022年经济领域工作思路座谈会。会议指出,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明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谋划好、推进好,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切实担负起“稳”的责任,努力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于明年主要目标,要与国家预期目标做好衔接,与本届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做好衔接,各领域具体指标要与经济增长指标做好衔接。对于重点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全力做好经济稳增长工作;要坚持改革开放,全力落实重大国家战略任务;要坚持优化环境,全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坚持创新驱动,全力扩大高水平科技供给;要坚持畅通循环,全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要坚持底线思维,全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要坚持民生为本,全力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细化,拿出更多具体化、项目化、可量化的举措。
要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各项政策要提早发力,重点工作要提前部署,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要多做贡献,聚焦落实重点工作求突破、出实效,推动经济向更高层次“进”、向更高质量“进”。要把握好“内”与“外”的关系,更加注重释放内需潜力,牢牢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
要把握好“危”与“机”的关系,越是遭遇风险挑战,越要勇于迎难而上、善于捕捉机遇。同时,要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浙江:争当新一轮高水平改革开放排头兵
12月16日,高质量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大会在杭州召开。大会强调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制度型开放为关键,着力建设以油气为核心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基地、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和物流枢纽、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更大力度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争当新一轮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会上宣读了2021年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最佳制度创新案例文件。浙江省商务厅负责人汇报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展区域建设一周年成效及下一步工作计划、自贸试验区数字化改革工作情况。
大会强调,要进一步对标对表《扩区方案》明确的2025年和2035年两大阶段性目标,构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年度目标体系,推动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要围绕明年目标要求,紧紧扭住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抓纲带目、集成突破。要加快推进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建设、油气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四港”联动发展,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加快推进数字自贸区建设、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探索更高水平的制度创新等;要加强党的领导,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自贸试验区建设,注重谋重大、强改革、重对接,做好中央省市政策叠加,进一步强化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方法,健全高效协同、一贯到底抓落实的体制机制,特别是高效协同机制、要素保障机制、争先创优机制,完善统计制度体系,推动形成更多高质量的标志性成果。
安徽:认真谋划和做好明年经济工作
12月15日,安徽召开省政府第162次常务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工作;审议《安徽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行动方案》《安徽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方案》等。
会议强调,要认真谋划和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推动全省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系统思维、科学谋划,提升驾驭经济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尊重规律,真抓实干,以创新开放改革的作风推动经济发展争先进位、走在前列。
会议指出,要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积极融入长三角创新网络和产业布局,坚持以“四化同步”为路径推进皖北振兴,全方位加强与沪苏浙在产业、基础设施、城市、园区、生态保护等领域合作,加快打造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市场化要素对接平台,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发挥好安徽的独特优势。
会议强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是塑造安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大举措。要坚持以提质扩量增效为主线,以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着力点,聚焦十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先导产业布局等大力“双招双引”,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万亿、千亿、百亿级产业,为打造“三地一区”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指出,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要突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民生属性,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加强政策支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引导各方参与,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缓解住房困难。要严格保障对象和建设标准,加强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出租、运营的全过程监督,确保住房质量安全。(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建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