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既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5月召开的江苏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会议,对数字经济的作用进行了精准概括:“发展数字经济,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
放眼未来,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如何让“数字引擎”动力更足?
做强“支点”,培育产业新地标
“我们2014年在业内率先成立徐工信息公司,经过两年研发后,上线运营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2018年发布的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品牌。如今汉云平台已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链接各类设备超120万台。”6年间平台利润增长超30倍,让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EO、创始人张启亮,自信地亮出徐工汉云“十四五”营收超百亿元的新目标。
在徐工等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雁领”下,徐州这座苏北“老工业基地”已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4家,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75个,去年全市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工业、服务业营收分别增长52.6%、26.1%。作为“工程机械之都”的徐州,焕发出新的产业活力,再次证明,数字经济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点”。
今年以来,在各产业领域普遍受到疫情影响下,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却实现了逆势增长——前4月,收入增长11.8%、税收增长5.2%。疫情之下,软件信息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彰显出强大的产业韧性和成长潜力。
南京软件业、无锡物联网、苏州电子信息产业……乘着数字经济的东风,各地纷纷“蓝海”掘金,打造产业“新地标”和经济新增长点。“南京将坚持传统新兴并进,提升软件产业竞争优势。”南京市市长夏心旻说,南京将加快布局6G、量子通信、元宇宙等新赛道,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实践,力争到2025年新兴软件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
随着全球数字浪潮风起云涌,5G、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赋能,加速了各行各业特别是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高端攀升的步伐。
被定义为“全球工业大市”的苏州,去年规上工业总产值首破4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7.2%,其中,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98%,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市。然而,苏州还不是制造强市,尤其是没有像GE、西门子这样在整个产业链中起龙头作用的“制造航母”。
数字经济给了苏州抢占全球产业高地的新机遇。今年苏州的“新年第一会”,连续第二年聚焦“数字化”,明确“十四五”时期,将动态投入超1000亿元专项资金,用以支持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形象地说:“苏州制造如乘风之舟,数字经济如鼓风之帆,创新潮起大船开,集群成势波浪宽,托载着苏州制造的大船破浪前行、又稳又快。”
“数”“实”结合,形成产业新优势
江苏发展数字经济起步较早,去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0.3%左右,比2020年提高约0.2个百分点。截至去年底,全省电子信息等相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8000家,围绕数字经济培育形成1.7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字产业规模稳步壮大。
然而,数字经济发展不能只看规模指标,质量指标、结构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同样重要,这些也是江苏发展数字经济亟待提升的要素指标。受环境约束和技术短板等制约,我省数字经济的引擎拉动作用尚未完全释放。
数字经济不仅是新赛道、更是主赛道,只有正视“短板”,才能缩小差距。且看一组数据对比:2020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6.6%,同年深圳的占比更是超过了30%,反观作为我省数字经济“先行者”的苏州,占比仅为14.8%。
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康宁认为,江苏是经济大省,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水平高于全国,应抢占新赛道主赛道、补齐竞争力短板,建成一个数字经济发达、科技创新优势突出的现代化经济强省。
实体经济强、产业基础厚,是江苏最突出的优势。徐康宁提醒,在迈向经济强省的过程中,要注重将发展数字经济与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加快数字产业化、实体化发展,更多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瞄准由“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转变提升的主攻方向,注重实效,真正让企业从中获得效益,让市场机制发挥效能。
去年底,我省已提前启动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瞄准“数”“实”结合推进十大工程,“未来要在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扎实推进数字产业化,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巩固提升电子、软件等基础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产业,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深入开展智慧江苏新一轮创新发展行动,持续深化数字技术全域赋能。”省工信厅厅长谢志成说。
优化路径,打造产业新生态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江苏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压舱石”,有能力也有义务在数字经济发展上勇立潮头、展现更大作为。该如何把数字经济这个“引擎”打造得更加强劲,更好地引领和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应以区域协同为立足点,统筹优化全省数字经济生产力的区域布局,填补数字经济鸿沟。”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张为付举例说,可利用南京和苏州两个数字经济创新高地,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加速苏南沿江地区数字产业耦合;加快南京江北新区、华东江苏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推进沿江城市带与沿运河线、沿海线联动发展;采取倾斜性政策,支持数字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加强地区间深层合作。
专家提醒,各地在数字经济的布局中,既要努力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也要警惕形成新的“路径依赖”,应将发展着力点放在完善数字生态系统建设上,形成健康的、自主可控的、有再生力的产业生态循环系统。
培育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成为关键。中天科技是南通最大的先进制造业企业,每年在智能制造方面投入近20亿元,在南通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已牵头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电子信息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我们加大与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已整合实现‘棒纤维’产业链协同制造,助力更多中小企业‘智改数转’。”中天科技集团董事长薛济萍说。如今,南通上云企业已经超过两万家。
除了大中小企业融通,还需集结各方资源,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发挥“集群效应”。眼下,苏州正着力弥补高教短板,明确提出将支持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以新工科为主要方向,对标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研究三角园区,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地、国际化办学主阵地;宿迁与京东集团签订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吸引京东物流平行总部落户,加快发展电商、大数据等数字产业,建设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大江南北,正组织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共同打造数字经济创新载体,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正在形成。
放眼更广阔的空间,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动能澎湃。“江苏各地应加强与先进省市在重点领域的合作,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促进数据要素跨区域流通共享,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数字经济产业生态,提升数字经济的‘规模效应’。”张为付建议。(记者 付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