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2日讯(记者 纪驭亚 姜晓蓉)7月21日,浙江发布“双减”年度十佳样本。
这10个案例,是各个中小学反复探索出的成功经验,内容涵盖课后服务、作业减负、教师减负、课余生活指导等多个“双减”后学校守好育人主阵地的新挑战。
如果把时间轴拉长,十佳样本的遴选时间达8个月。从去年年末起,省教育厅就邀请各领域专业评审,先在千余个由地市推荐的案例中分八批遴选出82个优秀案例。此后,又联合《浙江日报》等媒体开展线上展评活动、专家评审等多个环节,最终选出“双减”年度十佳样本。
事实上,我省不仅有年度十佳案例,更是全国唯一坚持每月评选“双减”优秀十佳案例的省份。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地评选?
身为“双减”案例评选的评委,记者一开始也没想通。但一次次评审中感受到的变化,让答案渐渐明晰——评选是一种激励方式,更起到“他山之石”的积极作用。
头几次评选时,各地报送的案例数量不少,但多来自资源更为丰富的城市中小学;内容也较为单一,不乏直接脱胎于前几年课改经验的校本课程建设案例。
随着评选的深入推进,实实在在探索出“双减”新经验的案例越来越高频地出现在评审后台,乡村学校的身影也不断出现。
在教育部近日公布的第五批27个“双减”典型案例中,浙江有3个案例上榜。而这3个被教育部在全国推广的案例,同样是从每月一次的全省“双减”优秀案例评选中冒出来的。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的作用,是“双减”行稳致远最重要的保障,也是“双减”年度十佳样本评选时的重要考量标准。这些样本里就“藏”着浙江将校内“双减”做出亮点和成效的奥秘。
比如,杭州市钱塘区幸福河小学,在“双减”前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公办小学,“双减”后成为全省唯一有2个案例入选82个优秀案例的学校。
面对记者的好奇,该校校长周虹说,他们唯一的诀窍是,做好小事。“我们看到‘双减’方案后,首先想到的是,不仅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更要让学生有健康的身体,因此有了‘躺睡’的探索。”周虹说,多年来,孩子们都只能趴在课桌上午睡,但“双减”后,从一开始腾出舞蹈室、图书馆等,让孩子们能在午睡垫上午睡,到今年夏天尝试更凉快的帐篷躺睡。幸福河小学的孩子们“躺”出了教育部“双减”典型经验。
作为“双减”落地实施的“洼地”,山区学校因留守儿童数量多,在作业减负后,普遍面临学生双休日空余时间被手机游戏和电视抢占的情况。
天台县石梁学校的留守儿童人数占学生总数的57.2%。该校教师、乡村创造营项目负责人杨淑娉于去年9月对138名学生的双休日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70%以上学生的双休日活动是玩手机、打游戏和看电视追剧。
“我们一度束手无策。老师双休日返校开展活动不方便,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少,可供学生选择的活动也较少。”杨淑娉介绍,学校开始尝试请有专业技能的家长或村民带孩子们学做农活,请山区外的志愿者在假期进行流动志愿服务,开展文化寻根、科普等活动,逐步形成课程丰富的双休日“乡村创造营”。
经过近一年尝试,杨淑娉调查发现,这次仅有20%的学生在双休日喜欢玩手机和看电视。“如果有其他山区学校需要经验,我们倾囊相授。”电话里,杨淑娉笑声爽朗。
教师负担重,则是“双减”后校内出现的新难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回归校园学习和成长,老师们比以往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如何让老师“分身有术”,也成为各个学校探索的重点。
常山第一小学在“双减”之初就创新设立“时间银行”管理模式,参与课后服务的老师可将额外工作量进行存储,用于抵换假期,也可在年终用于考核“增值”。
长兴龙山中学则琢磨出弹性上班的办法。该校老师采用“6+2”弹性上班模式,即每天核心工作6小时,弹性工作2小时,弹性上班时间可提前离校。此外,参加课后服务和晚自习管理的老师,每个月还有1天的恋爱、亲子假。
“我们将这两个案例选作十佳案例,也是释放积极信号,让教师减负能更被重视。”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每一个样本背后都凝结着一所学校的“双减”故事。透过十佳样本,我们能看到校内“双减”正在全省各地中小学的探索、思考中,落地见效。
正如一位长期关注我省基础教育的专家所言,这场教育大改革,不仅将改变基础教育格局,也将让更多有想法有特色的学校走上新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