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从试点到制定地方标准 浙江“两山平台”路子越走越清晰

  浙江在线7月22日讯(记者 沈晶晶 李世超 钱关键)近日,由湖州市县、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等联合起草的“两山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指南正式发布。

  这是继4月底成立市级平台——湖州市两山生态资源运营公司后,当地深化改革迈出的又一步。目的是将试点经验升级为地方标准,同时明确生态资源确权、收储、交易等系列流程和要求。

  一座山、一条溪、一亩竹林、一立方米空气……生态的价值,虽经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等得以评估,但碎片化、难抵押等现实问题,大大影响了产品变现。为此,2020年以来,安吉、淳安、开化等地两山公司应运而生,成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一大平台。

  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当口,充分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既是增加乡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的路径,也是撬动全省山区特别是山区26县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支点。这一平台如何发挥更大能量?收储哪些资源,怎样撬动社会资本,如何建立分配机制,是其中三个关键问题。

  解决资源确权、核算问题

  这几天,安吉县山川乡马家弄村村民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对稻田进行拔草、除虫、施肥。130亩荒废多年的田地,再次孕育生机。

  一切,要归功于安吉两山公司。公司副总经理王小刚介绍,年初开始,他们陆续收储1000余亩抛荒地、“非粮化”整治地等,招引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罗利军团队,推广种植人工成本更低、农药化肥施用更少的节水抗旱稻,“种子、肥料和技术统一提供,稻谷成熟后回购,预计今年总产量50万公斤,产值能达180万元。”

  农田,不仅产出食物,还具备保持水土等功能,是典型的生态资源。但与森林、滩涂等相似,受地形、产业发展等影响,它们有的散落城乡,有的难有收益。

  两山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打造一个平台——借鉴商业银行“零存整取”理念,收储分散、零碎、闲置的低效生态资源,将其“包装”成生态资产包或项目,再通过市场交易等方式,充分实现资源价值。

  以湖州为例,两年来,从安吉起步,当地先后成立市县、乡镇级两山公司23个,收储闲置土地2.4万亩、林地88万亩、农房378幢,形成项目200余个。

  “为什么我们要建市级平台?就是希望能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搭起一条标准化通道。”湖州市发改委资源节约处处长汪明说,接下来,他们将把重心放到生态资源认定标准、收储标准、产权制度、区域碳汇结算制度等制定上,为规模化交易做好准备。

  “绝大多数生态资源集中在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战场也在农村。两山公司作为我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主要抓手,应当首先厘清其功能定位,不能偏离跑道。”浙江省发展规划院首席专家郑启伟说。他参与了丽水、湖州等地试点方案编制,还在持续跟踪安吉改革进程。

  在他看来,从收储资源开始,两山公司就应明确运营范围——不能只考虑有形资源,也不能把资产范围无限扩大,否则容易与强村公司等既有平台“撞车”。

  观察各地动向,不难发现,改变收储资源内容和范围,正是深化改革的方向之一。其中,碳汇,是大热门,也是突破口。

  去年12月28日,安吉两山公司,率先下设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并争取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安吉县支行等四家机构,共同授信40亿元,全面开始碳汇收储。目前,总量已达2.5万吨。

  山川乡大里村,吃到了首批螃蟹。5425亩毛竹林的碳汇流转给中心后,收到3年一次性收储金27.55万元。“一旦有企业购汇,中心还会将纯利润的70%至80%返还给村里。”村党总支书记应忠东说,这笔钱对村民来说是莫大激励。眼下,为提升竹林固碳能力,不少村民重新背上砍刀、修剪竹梢、养护毛竹。

  资源收储范围,从有形向无形的变革,还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平台不愿收储无形资源,有几个原因。首要问题就在确权,比如碳汇,产权到底属于谁,目前法律尚未明确。生态资产进入市场,是否有溢价,如何定价,也很难界定。”郑启伟分析。

  没有先例可循,只能自己摸索。衢州市发改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刘红飞说,去年,他们以开化为试点,将地均GEP纳入坑塘价值评价因子,“两村水质不同,影响GEP高低。坑塘收储价格、清水鱼定价等,就会相应波动。目前开化清水鱼市场价每斤约40元,溢价率达300%。”

  也就是说,凭借这一尝试,生态服务产品被附着在有形产品之上,产权、溢价得以同步明晰。

  让生态产品撬动更多社会资本

  绿水青山如何真正变金山银山?关键还要把生态资产放入广阔市场,通过使用权交易流转,让它们变现成为资金。

  “交易过程中,撬动越多社会资本,产业发展越有活力。”湖州市两山公司负责人潘自敏说。但当前,市场对生态产品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尤其是认可无形生态产品价值,尚需一段时间。此外,各地对项目数量有考核要求,“这使得无形资源转化,很难走出县域。而有形资源转化时,国有资本投资较大。”

  这一判断,从多地两山公司交易情况即可印证。最近,德清完成的全省首笔湿地碳汇交易,虽说一定程度实现了下渚湖湿地生态产品价值,但买主仍为本地企业,象征意义大于市场意义。

  此外,梳理各地项目也可发现,国家电网、农发集团等各级国企,以及两山公司自身,承担了大量生态产品采购、闲置资产盘活等任务。比如,淳安今年就要求,县级两山公司承担建设未来乡村、“空心村”盘活等项目5个以上。

  “自己收储,自己投资,相当于甲方乙方都做了,有重资产运行风险,项目可持续运营效果也有待观察。”郑启伟认为,各地有必要对两山公司的预期进行理性分析,“若把两山公司变成农村产权交易、项目投资平台,路会越走越窄。”

  受疫情、消费等因素影响,社会资本投资文旅、农旅等项目的热情有所下滑。越是这样的时刻,两山公司越要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

  “该让市场做的事,放手让市场去做,反而能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助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采访中,常山县两山公司负责人讲述了他们的“得意之作”。

  2015年时,县里引进一家上海企业,成立浙江柚香谷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专攻胡柚深加工。但农业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运行几年后,柚香谷遇上资金瓶颈。“关键时刻,我们收储30万株香柚树,返租给企业经营。”该负责人说,2500万元资金,不仅“救”了企业一命,还带动5.7亿余元后续社会投资。

  今年上半年,柚香谷双柚汁等饮料订单量翻了数倍,常山胡柚深加工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

  据了解,为破解市场主体“不能投”“不敢投”等问题,一年来常山还在两山公司下设“农业产业投资”等五个子平台,提供股权投资等服务,支持项目落地。今年上半年,已累计撬动社会资本28亿元。

  目光来到千岛湖。至去年底,淳安两山公司实施转化项目56个,投资总额19.98亿元。其中,13.8亿元为社会投资,占比近75%。“我们的思路也在转变。”两山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开始,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他们将着重在森林碳汇交易、水权交易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量虽不大,但无形生态资产的交易试水,也为各地带来启示。

  “在制定全市统一标准和制度基础上,我们想以能耗指标为载体,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交易体系。将镇村碳汇等生态产品,归集到市级数字平台。企业购买后,按一定比例折算成能耗指标。”潘自敏说,这一举措,既能助力达成“双碳”目标,还将有效转化生态产品价值。

  对此设想,郑启伟表达了支持,“作为一项生态产品,能耗指标有强约束性。湖州若以此为突破口,率先构建从平台收储到市场交易的市域闭环,将为其他地方带来借鉴参考。”

  强村富民是首位目标

  时值盛夏,清风伴着蝉鸣,拂过青山。开化县音坑乡下淤村里的瓜果,散发出了甜蜜气息。

  “我们的葡萄很畅销。”村党支部书记叶志廷带着记者走进占地百余亩的现代化大棚,看见绿色藤蔓下挂着一串串饱满的紫葡萄,他难掩喜悦。

  一年来,县两山集团先后收储村里1407亩山林、314亩水域、620亩闲置土地。除了向村民支付固定“利息”,他们还引入上海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钱江源未来农业示范园。目前,园区累计提供上百个就业岗位,每年为近百户农户带来30余万元租金和分红收入。

  “我们希望资源从农民手里来、资金到农民手里去。避免交易红红火火,老百姓却得不到实惠,或项目未能盈利,收储资源打‘水漂’等情况发生。”刘红飞说,纵观浙江各地,不管两山集团如何发展,强村富民都是首位目标。

  数据显示,仅衢州一地,今年前5个月,除去利息和项目分红,已带动村集体增收2943.5万元,帮助农户增收7376.6万元。

  当然,社会投资不足、项目运营不利形势下,要保障村集体和村民收益,对各地两山公司来说,都是不小压力。

  如何借助金融手段,实现助农增收,成为各地发力点。调研中,记者发现,各地不仅有基于生态资源交易价值和储蓄利息开发的金融产品,比如德清“湿地碳汇共富贷”、安吉“碳汇收储贷”、龙游水库“生态贷”等,安吉等地还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为村集体和农户融资贷款,提供担保支持。

  “多亏‘空气’能‘卖钱’,申请到了50万元贷款。”德清下渚湖街道和睦村村民沈东,此前是青虾养殖户,去年“退渔还耕”后,他转型成为种粮大户。眼下,有了充足资金,他打算再承包些地,尝试“稻虾共生”模式,期盼水稻和小龙虾双丰收。

  据悉,短短一个多月,德清推出的“湿地碳汇共富贷”,已向农户授信225万元,为生态农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不止如此,随着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各地两山公司正探索建立更合理、更长效的项目运营、收益分配机制。

  行走安吉南溪畔,记者与潴口溪、下汤、溪南、老石坎、横柏5村渐次相遇。过去,这里修竹遍地、水杉如画,却面临资源分布不均、规划欠缺等困境,发展不温不火。

  “我们沿2.3公里河岸,将五村生态资源打包收储,聘请专业团队规划设计。”安吉两山公司项目管理部负责人潘振政说,之后,他们逐步建立“两山公司+村集体+社会资本+银行”开发模式——两山公司整合资源、策划项目,将其推向市场;5个村集体,负责集体经营性资产确权、管理等;社会资本,负责开发运营、导入产业;银行以资产质押贷款等方式,赋能项目建设。一年来,已有22个文旅融合等项目成功转化,村集体经济增收2000余万元。此外,还有18个项目正在推进,建成运营后,预计年营收超3亿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1600万元。

  采访中,郑启伟透露,今年省里还将出台相关文件,对两山公司建设运营中的资源收储、金融风险、利益共享等进行规范。人们期待,跑对跑道的两山公司,能成为一把钥匙,解锁更多“点绿成金”场景。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54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