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经济规模稳步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开创新格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自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充分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有效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各项任务落地实施,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合作,结出累累硕果。

  近4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经济规模稳步提升,年度地区生产总值由2018年的22.1万亿元增至去年的27.6万亿元;协同创新不断深化,国家发明专利数由2018年的11.2万件提升到18.2万件,去年长三角地区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全国占比近20%;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去年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全国占比约三分之一,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全国占比58.3%;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去年长三角地区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较2018年上升9.6个百分点,PM_2.5浓度较2018年下降26.2%……

  “三省一市凝心聚力探索一体化发展路径,共同承担了一系列国家战略任务。比如,共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重点区域的创新探索,并共享改革成果,持续放大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表示,上海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通过聚焦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机制完善5个方面,与三省一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携手共筑增长极,服务新发展格局。长三角一体化的融通共赢,体现在每一个重大项目里,更表现在百姓的生活变化中。

  一体化发展打破了空间局限。7月中旬,长三角地区首条跨两省一市的快速通勤铁路——沪苏嘉城际铁路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兴三地同步开工,这条全长170公里、总投资约940亿元的铁路将于2028年建成投用,届时将形成沪苏嘉“一小时交通圈”,上海市民拿着公交卡就能乘坐城际列车前往苏浙两地。

  一体化发展创新了制度供给。如今,不少公共服务在长三角区域间可实现共享办理。比如,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已覆盖长三角地区41座城市和超万家医疗机构,累计直接结算超940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25亿元;6月起,在长三角示范区创新试点区域内,职工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支付异地房屋租赁费用,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30类高频电子证照共享互认,138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地区41座城市跨省市通办……一体化让身处长三角地区的百姓有了更多“同城待遇”。

  一体化发展加强了跨域协同。8月15日,长三角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正式上线,这是国内首次由地方层面共同公开发布跨省级行政区域空气质量预报结果。依托于长三角地区在线监测数据共享,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开展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会商,携手构建区域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今后,每周只需一张图,沪苏浙皖地区一周空气质量全都尽在掌握。

  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宝贵经验。作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由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构成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于2019年11月揭牌。近3年来,示范区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累计推出88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向长三角地区和全国复制推广。

  据介绍,目前,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嘉定、江苏昆山、太仓三地借鉴一体化示范区开发者联盟机制,组建了产业链创新联盟,安徽滁州、马鞍山、宣城和江苏南京建立联合湖长制,推进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在全国其他重点区域,京津冀的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大湾区的深圳、东莞等城市积极借鉴一体化示范区“理事会+执委会”模式加快推进运作,成渝双城经济圈建立生态环境标准协同、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开展人才互认。如今,示范区制度创新的“种子”已播撒至全国,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作用得到有力发挥。(记者 李 景)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29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