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2日讯(记者 郑亚丽 王雨红)站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风口,平湖格外热闹。
开车行驶在平湖,隔几分钟就能看到日本电产东测(浙江)有限公司、日本电产汽车马达(浙江)有限公司、尼得科艾莱希斯电子(浙江)有限公司、纳铁福传动系统(平湖)有限公司等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龙头企业。当地已经形成了一个颇具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其中,产业集群最核心的部分是电驱生产,这个部件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
纳铁福的生产车间里,一台台电驱产品陆续下线,产能拉到最大。“我们要把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的单子补回来!”公司总经理方黎明告诉记者,现在公司每月的产量已经从4000台提升到8000台。
“长三角地区分布着吉利、理想、蔚来等车企,方便我们根据客户需求及时更新调整。”方黎明说,明年公司与小鹏汽车合作的电驱产品也将进入量产,为公司赢得新的增量。
日本电产集团是平湖的“老朋友”了。今年6月底,该集团“豪掷”大单——日本电产汽车马达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旗舰工厂项目成功落户平湖经开区,这是该集团迄今为止在中国单次投资注册金额最大的项目。
“项目投产后,将把本地年产110万套电驱系统的产能提升至260万套,贡献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产能。”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办主任马跃飞说。未来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00万套,平湖电驱产品的全国市场占有率有望提升至50%。
“电驱产业是我们一早就确定的方向。”平湖市经信局总工程师屠东君说,当地空间能级有限,想把新能源汽车的整个产业链“吃”下来是不可能的,必须有所舍弃,因此选择从电驱产业撕开一道口子。
当时坚决的“舍”,如今有了回报。不断强化的电驱生产彰显“心脏”的重要性,并为平湖拉来了一条完整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
方黎明对此颇有感触。如今,需要传动联结部件时,给隔壁公司打个招呼,3天就能拿到货。而在以前,受限于研发技术,这一产品只能从韩国进口,一等就要3个月。
“我们希望与平湖本地企业形成技术联动,在更多核心零部件上实现国产等效替代,培育出一条本地化的坚固产业链。”方黎明说。
浙江伊控动力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的电控系统和电驱系统是上下游“好兄弟”,他们也把目光放在了平湖。
参观伊控的仓库时,记者发现产品已经摞到了4层高。该公司质量总监戚永武笑着解释,公司发展太快,地方越发不够用了。的确,上半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伊控还是实现了2.3亿元产值,相当于去年全年的产值。
最近,戚永武和同事们正忙着为吉利研发电控系统,下半年将实现量产。届时,公司二期9800平方米、40万套产能的基地也能建成投用。在他看来,“一切都在向好发展”。
截至目前,平湖已有20多家企业与日本电产集团、纳铁福等新能源电驱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供应链本地化协作体系十分完善,集群效应越发凸显。
坐拥完整的核心零部件产业链,长城汽车的到来似乎成为一种必然。今年6月10日,长城汽车平湖分公司的首台新能源车正式下线,“平湖造”的整车,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从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到整车制造,由点到面的提升下,平湖正在谋划新的布局。
去年,长城汽车带来总投资62亿元的长城汽车平湖研发中心项目,平湖联合上海市机动车检测中心在平湖建设国家级汽车产业公共检测平台,吸引同济大学新能源电控执行器研发设计中心等长三角区域知名技术服务力量,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OTA安全大数据云平台……
“我们不会为了追求体量什么都要,平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学会舍弃,才能塑造最有竞争力的核心优势。”屠东君说。
这种有“舍”才有“得”的智慧,让这个高能级汽车产业生态圈在平湖实现从小到大的蝶变跃升,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版图上不容忽视的力量。眼下,当地光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就有272家,年产值近300亿元,其中一级配套企业26家,每年关联汽车产能达500万台以上,新能源汽车产能100万台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