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京、镇江、马鞍山市人大常委会协同制定的《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将于10月24日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也是南京都市圈城市首次跨省域协同立法。10月24日是国际淡水豚日,三地亦将这一天确立为长江江豚保护宣传日。
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南京、镇江、马鞍山三市紧密相连,所辖江段总长约260公里。科考数据显示,三市所辖江段有长江江豚约100头,占长江干流长江江豚数量的22%,占整个长江流域长江江豚总数的10%。
近年来,在“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思想指引下,南京加大了长江生态和长江江豚的保护力度,江豚频频在南京主城江段露脸。“目前,长江江豚数量可能正处在一个拐点,远未到乐观的时候。”在江苏省人大代表、南京晓庄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李朝晖看来,长江江豚极度濒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
“考虑到长江大保护的流域性、长江江豚的流动性等实际情况,想要维持长江江豚种群的活力,必须通过协同立法,打破地方封闭管理的局限,构建多层次多维度跨行政区域的保护体系。”南京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姚正陆介绍,今年1月,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和长江江豚守护者共同提出了长江江豚保护立法的建议。随后,在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牵头推动下,三市决定协同制定保护长江江豚的立法性决定。
8月份,三市人大常委会相继审议通过《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9月29日分获苏皖两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由此完成立法程序。《决定》全文共17条,总结了多年来保护长江江豚的实践经验。其中明确将建立都市圈区域协同保护机制,健全完善上下游、左右岸、跨地区、跨部门协同保护制度,在资源调查、种群交流、收容救护、执法监督、社会参与等方面开展协作活动,共同推动长江江豚全生命周期联动保护。特别是,对长江江豚及其生境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建设项目,今后必须进行专项“豚评”,并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此次立法着重强调了协同机制,这为三地开展各类活动提供了良好的互动空间。”李朝晖认为,围绕长江江豚保护,要严格按照立法相关的规定执行到位,并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闭环,不留空白。
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局水产中心主任石小平表示,今后还需完善跨地协作机制,从技术、救助和宣传等方面加强合作,同步开展相关活动。镇江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业农村局局长蒋勇则表示,保护长江江豚更需全民参与,呼吁社会各界参与到保护长江江豚的行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