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浙江两大“龙头”城市携手 唱好“双城记”合力拼经济

  浙江在线1月3日讯(记者 赵路 李华 应磊 通讯员 褚陈静 李广文 郑凯文)当全省、全国吹响拼经济的号角时,作为浙江两大“龙头”城市,杭州和宁波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唱好“双城记”,合力拼经济。杭州、宁波GDP合计占浙江比重超过44%。浙江经济要稳,“双城”是压舱石。2022年以来,两地以清单式、项目化推进《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五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直连互通、产业共链成为扩内需、稳增长的动力源。

  一个是领跑数字经济的互联网之都,一个是以制造业见长的东方港城。浙江经济要进,“双城”是主攻手。通过四港(陆港、海港、空港、信息港)联动、制度互促等“双城记”具体行动,两地放大港口、机场等双循环枢纽效应,携手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浙江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近日,记者深入杭甬两地的科研院所、企业车间、机场码头、项目工地,实地感受两座城市合力拼经济的信心和决心,近距离观察“双城记”旋律背后的稳与进。

  互联互通 敞开大门拥抱彼此

  站在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建设工地,举目望去,钢筋铁骨的大桥向碧空延伸开去,为海岸线描上了金色的弧边。“目前工程进度已经达到80%,建成后将是亚洲最大的海上枢纽互通。”项目建设方负责人介绍。

  近期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会议指出,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正是促开放、畅循环的先手棋。

  浙江推进“双城记”八大专项行动提出:“以打造杭绍甬通勤圈为着力点,实施基础设施互联行动。”围绕八大专项行动实施的十大标志性工程中,杭甬四港联动多式联运工程和杭绍甬1小时通勤圈共建工程,都是推动互联互通的重头戏。

  互联互通带来的动能,不仅限于杭甬两城,还能联动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

  杭甬高速复线建成后,将与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连岛工程金塘大桥相接,为区域融入长三角打通“任督二脉”。与此同时,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沿海大通道重要组成部分的通苏嘉甬高铁,也于2022年11月30日开工建设,将进一步为长三角一体化“通经活络”,畅通双循环大通道。

  互联互通,意味着敞开大门拥抱彼此。要联得深、联得紧,两地的资源禀赋是先决条件。杭州空港、铁路等方面优势突出,而宁波则坐拥世界级港口之利,两地重大基础设施高度互补,成为推进互联的底层契合点。

  互联互通,两地动作不断。借船出海,萧山至宁波舟山港的海铁联运班列越开越密,目前已稳定在一天两班。2022年5月,“东洲—乍浦—宁波”外贸集装箱精品航线延伸至建德十里埠港成功获批,让海河联运体系进一步向钱塘江腹地延伸;借机飞天,萧山机场与宁波机场互设异地货站,让宁波货物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登机”。

  政策加持,更让互联互通驶上快车道。立足宁波海港和萧山机场空港优势,两地连续推出贸易便利化举措,进一步破除互联的“玻璃门”;立足自贸试验区建设,杭甬联动创新,探索共建数字自贸区,建立“两市口岸部门主导,两地海关全面参与,其他口岸单位和部门共同推进”的合作机制。

  努力降低疫情影响,两地还成立工作专班,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并开通绿色通道助力企业空港通关便利化。

  “一系列海铁联运奖励政策出台,进一步促进企业外贸通道公转铁。”萧山—宁波舟山港海铁负责人张亚文介绍,2022年,萧山至宁波舟山港年箱量将首次突破10万标准箱,成为杭州外贸企业融入双循环的新通道。

  数字经济 和传统制造业嫁接

  在位于杭州的凌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一本“数字面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用手机扫一扫,就能显示相应布料。无论色泽、纹理都接近实物,甚至能模拟用手拉扯布料。

  “‘数字面料’的核心,是基于数据算法的3D柔性建模技术,也是我们多年努力研发的成果。”公司创始人刘郴告诉记者,有了“数字面料”,企业承接海外订单时,省去了反复修改、寄送的环节,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在与凌迪合作的一长串企业名单上,就包括数百家宁波企业,狮丹努、太平鸟、凯信、长隆……“不少企业今年的海外订单逆势增长,最高的增幅超过30%。”刘郴自豪地表示。

  产业结构转型,是拼经济的一大着力点。怎样转型?《行动计划》给出了指引:注重发挥两地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智能制造、港口开放等比较优势,形成齐头并进、比翼齐飞的发展态势。

  “杭州是数字经济之城,宁波则拥有全国最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如果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篇文章做好,就能把双方的优势叠加,增强竞争力,让企业抢到更多订单。”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秦诗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记者注意到,最近一年,在杭、甬两地围绕“双城记”制定的工作清单中,不约而同地将数字和产业作为发力点——杭州实施新制造业计划,通过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打造高端制造九大标志性产业链等举措,双向提升高端制造竞争力;宁波全力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打造特色工艺集成电路、光学电子、智能成型装备、智能家电等十大标志性产业链,推进产业链现代化。

  产业结构转型,正在杭甬遍地开花。位于杭州的涂鸦智能,正在为制造企业赋能——将一块块杭产芯片,装到一盏盏宁波造的LED照明灯上。奇妙的效果出现了:灯光能变换不同色彩,还能远程遥控,性价比大大增加。“我们已经与宁波地区3000多家制造企业开展合作,从智能家居到电动工具,通过涂鸦赋能为其插上智能化的翅膀,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涂鸦智能董事长兼总裁陈燎罕介绍。

  位于宁波的海天精工车间内,龙门加工中心等大家伙,都安装了“智慧大脑”,做到了一屏掌控。“我们从事软件开发的子公司,就设在杭州。”海天精工技术总裁田亚峰说,公司产品的硬件和软件生产,就是双城协同的最好案例。近年来,海天集团还与浙江大学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协同攻关,共同参与的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杭州、宁波也千方百计为产业合作铺路搭桥,让创新“燃”起来。截至目前,两地共建科研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7家,合作承担省级研发攻关项目33项,产业提升技术100余项;2022年以来,联合申报省“尖兵”“领雁”项目90项。

  “在‘有形之手’的不断助推下,过去两地企业互投少的局面已经改变。我也相信,经自身创新和转型需求的驱动,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产业共链中,大幅提升浙江制造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为产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秦诗立告诉记者。

  聚焦民生 双城打造同城待遇

  出生于1979年的宁波人方迪,大学毕业后留在杭州工作,他的父母不定期来杭看病。2021年7月,杭甬异地就医开启医保报销“双向免备案”,对于方迪来说,这是个重大利好。

  “以前我每次回宁波,都得背着厚厚一沓票据去报销。有了‘双向免备案’,我可以直接在杭州结算,什么都不用带,一趟都不用跑。”

  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聚焦办好民生实事,让政府做的事成为百姓满意的事。“双城记”既是一件事关两地发展的大事,也是一件影响无数人生活的小事。小事的一笔一划,又关乎整张蓝图的成色与精彩。

  杭州市医保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吕良告诉记者,目前,“双向免备案”已覆盖杭州的1130家、宁波的769家医疗机构。2022年以来,杭甬两地共有177万余人次实现医保互相结算,两地的人员往来愈加紧密。

  在杭甬“双城记”中,还有诸多惠民惠企举措。《行动计划》明确,锚定公共服务,实施“一卡通”优质共享标志性工程。去年以来,两地一口气谋划实施了23项惠民惠企举措,涵盖企业保供互通、民生互惠互利、文旅服务共享等方面——

  杭州、宁波市民可互购公园卡。以杭州公园卡为例,花50元,宁波市民就可以在一年时间内,无限次进出包括西湖、西溪景区在内的近20个景点。“这里门票一张80元,去一趟就能把年费省下来了。”在西溪湿地景区门口,宁波游客陈先勇表示。

  两地还打通了市民信用体系。目前,杭州“钱江分”已实现与宁波“天一分”互认、互兑。这也意味着,两地守信的个人和企业,能在双城享受同等信用专项服务。

  “杭甬‘双城记’的核心目标,就是打造同待遇。因为只有待遇相同,‘双城’如同城,人才、企业能畅通交流,才能真正形成两座城市优势互补、携手并进。”杭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杭甬还将以民生为发力点,打造更加优渥的营商环境,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区域协作探路、打样。

  “唱好杭甬‘双城记’,要立足浙江,更要跳出浙江,通过全方位紧密协作,将区域打造为联通外循环、保障内循环、链接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宁波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两地将通过提升城市综合能级、深化协同发展机制、推进惠民利企事项,加快推动形成错位协同、联动创新、竞合共赢发展格局。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3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