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激活治理的“一池春水”,为人民城市建设牢筑基石。
“要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为基层赋权、减负、增能。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更好激发活力、凝聚人心。”
2023年开年首周,上海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再次聚焦基层党建。
一江一河,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旧区改造,感受人民城市的温度……作为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多年来,上海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基层治理新路。
这与去年上海举行的一场“万人大会”前后呼应,紧密衔接。
2022年9月,上海召开深化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会议,全市各区、街镇、居村共1.3万余人参加。
会议指出,基层是城市治理的基础所在、重心所在、支撑所在,要充分认识深化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要结合上海实际,更好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践行好人民城市理念,构建好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
这场“万人大会”在作阶段性总结分析的同时,更着眼于深层的基础建设、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布设超大城市的基层治理格局。
随即,上海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若干措施》(下简称《若干措施》),明确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创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经验”为主攻方向,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六大工程’”为重要牵引,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
眼下,上海市下辖16区陆续紧锣密鼓对照“六大工程”——即网格工程、连心工程、家园工程、强基工程、动员工程、赋能工程——出台细化措施,列出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单位,为基层治理赋权、减负、增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刘靖北认为,上海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就是全面系统整体落实党的领导的范例。“各级党组织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党群服务站点星罗棋布,形成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强大网络,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基层社会的神经末梢,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
如何平战结合,夯实基层治理组织体系?
把基层组织做“实”、力量做“强”、服务做“优”。
网格工程要求,织密建强居村一线组织体系。如何让基层治理“360度无死角”覆盖?已有不少基层实战经验转换成实践案例。
譬如,普陀区正在探索如何借助“第二梯队”力量延长社区治理服务“半径”一事,为此,还专门推出了“第二梯队”行动力提升计划,从来源拓展、加强激励关怀等多方面为队伍建设提速、赋能。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助理熊竞认为,“建立健全体系,夯实社区基础,主要是治理单元的精细化管理,按照适当的人口规模划分街镇和村居治理单元,避免超大型和复杂型社区出现治理负荷过大,导致韧性不足、脆弱性大而在应急管理中遭遇风险挑战。”
金山区正在探索“微格治理”工作法,以村组、村埭为基本单元建立微网格,提升治理效能。嘉定区明确街镇以下“片区—村居(单元)—小微”三级网格架构,划细做实小微网格,综合考虑管理难度、风险隐患等要素,在全区1882个小微网格中实施“红黄蓝”分级分色管理,加强动态管理和重点关注。
连心工程要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在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区级机关干部整建制派出,与街道干部共担“路长”,并深度融合社区现有的“楼长、路长、门长、里长”工作机制,跨前一步,形成“街居吹哨、部门报到、社会响应、促进发展、群众满意”的社区治理工作新局面。
夯实基层组织体系,开展好新时代群众工作,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方能对群众的需求心中有数,对群众的困难手中有招,对群众的建议从善如流。
如何加强“末梢”,推进队伍人才链建设?
为基层赋能,为基层“撑伞”。
动员工程要求,构建完善平急高效衔接机制。要实现对社区精准化治理、精细化服务,就必须广泛动员多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松江区创新“第二书记进社区包小区、党员第二楼组长包楼栋、社区党员包邻里、临时党组织包重点攻坚任务”的工作机制,奉贤区推动部分党员志愿者、崇明区遴选15名优秀央企党员担任居村党组织“第二书记”,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杨浦区则紧扣新就业群体需求,创新推出“HUI新屋”党建品牌,助力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
“基层治理队伍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依靠力量,这一治理队伍涵盖了包括机关企业事业干部、社区工作者、基层执法队伍、网格员、物业公司和业委会工作人员、党员骨干、楼组长、志愿者以及社会组织的工作者等,应该说这支队伍是非常庞大的。”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唐有财表示,关键在于如何统筹协调这些队伍,形成合力,在不同的场景下发挥各自的作用,这就对推动城乡基层治理队伍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赋能工程中也提到,要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宝山区应时成立社区治理学院,不少居村干部来此“充电”。该学院围绕社区工作中难点问题设计课程体系,形成“模拟演练、专家点评、系统评定、反复修正”的教育培训模式。目前已为全区577名居村党组织书记和4000余名居村“两委”干部开设76个治理能力提升专题班,专注于提升居村干部动员群众、凝聚共识的能力和水平。
“在推进居村干部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改革的同时,还需要强化激励机制,避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熊竞建议道。
如何打破晋升“天花板”,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动力?
前不久,浦东新区就出台了《激励关怀居村党组织书记队伍15条措施》,几名优秀的居民区书记从七级管理岗位晋升为事业单位六级职员,待遇相当于“副处级”。根据这项措施,居民区书记还将有机会冲刺“正处级”待遇。组织部门明确,要让基层干部“干好有奔头,有为更有位”。
面对各区纷纷出台的激励政策,唐有财提到,要全面梳理现有的基层治理队伍,明确各治理队伍的权责分工。
唐有财表示,“治理队伍并不在于简单的人数增加,而在于如何实现人和事的有机匹配,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建立基于不同场景和问题的回应机制,常态化情况下主要依托常规治理力量,而在危机情况下能够第一时间动员应急支持力量,实现两支力量有效衔接和匹配,从而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如何加强数字赋能,让治理更民主更智慧?
科技赋能,让城市“更聪明”。
上海在全国首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两张网”也被称为城市治理的“牛鼻子”。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进一步明确,以治理数字化牵引治理现代化,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
2022年9月,台风“梅花”在奉贤登陆。“梅花”来临前,全市仅7个区发布了次日停课通知,其他区照常上课。这是上海的一次新探索,通过智能预警分析,实现精准防控。
“基层数字化治理,除了智慧设施和智慧平台的建设,关键是形成基层治理的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基层赋能。”上海市委党校现代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兵强调。
在徐汇区,构建了覆盖全域的数字赋能体系,一体化整合基层30个业务系统和190个平台入口,实现统一入口、一键登录,帮助基层干部日均减少2万次重复操作,整体工作效率提升约30%。
不久前,浦东新区在高行镇召开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现场会,并实地参观示范点和韵家园。近年来,高行镇坚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彰显人本价值,率先推进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提升安全治理智慧化水平。和韵家园是一个动迁保障房小区,以管用、实用、好用为原则,打造成数字化智慧社区。如今,和韵家园也被称作“最不像动迁小区的动迁小区”。
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提地,上海正在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基层治理的全过程。长宁区虹桥街道以“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为契机,以打造街区共享空间破解相邻居民区“开门难”,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于规划、改造、治理全过程。虹桥、爱建两个小区居民打开心门、打通围墙,携手共建共享一个美丽的社区花园——同心园,这也成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亲情邻里街区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关于“六大工程”的实践与创新,上海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还在持续探索中:家园工程要求夯实党建引领物业治理基础,闵行区立即推动“红色物业”提质升级,探索老旧小区连片化管理,运行“美好社区”治理学院,共解“物业治理一件事”。强基工程提出要加快实施重点区域治理攻坚。去年,黄浦区迅速对标对表完成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的签约,标志着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房屋改造收官。
“上海的创新和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创新的方式也是不断积累叠加的。”复旦大学城市治理比较研究中心主任韩福国表示,上海不但要积极承载国家重大战略的落地、制度的创新,还要在超大城市治理中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路径。简而言之,上海需要掀起新一轮的治理模式创新,以上海的城市数字化转型为切入点进行治理流程的创新再造,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增添新的服务流程,为中国治理提供新的改革经验。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超大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更是复杂多样。寻求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最优解,需要敢于创新、持续探索、久久为功。如何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起各方合力,发挥出更大作用,上海正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