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腾空延伸
连结
三地,桥上车辆穿梭、桥下游轮起航,空中家燕归乡……在日前举办的“笔墨丹青绘湾区——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上,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青年画家吴晓平的作品《碧海通途》以细腻的工笔画艺术手法,诗意化绘就了港珠澳大桥建成后的壮美身姿。该作品顺利入展后被《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刊播。
吴晓平绘画作品《碧海通途》
瘦削的脸庞,犀利的眼神不停地打量着笔下的作品,挥毫泼墨间显得格外从容。现年46岁的吴晓平生于连云港市灌南县三口镇,是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山水画和工笔画。
“我的父亲也是一名书画爱好者,他和灌南籍著名画家王小古是故友,我家的客厅一直悬挂着一幅小古先生的墨宝,所以我从很小的时候起,心里就种下了美术的种子。”回忆起自己学习美术的经历,吴晓平坦言,因为小时候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缺乏专业系统的学习,很长时间里,他都只能把绘画当成一种课
外
兴趣爱好。直到1993年,他在灌南县第二中学读初三的时候,遇到了美术老师宋明,才开始了系统学习美术的生涯。
从那时候开始,吴晓平将自己对美术的喜爱化作勤奋和努力,开始了逐梦之旅。颇有天赋的他将明朗的情感、浓郁的情结,寄托在四方宣纸之上,尽情挥洒。在得与失、舍与弃、困惑与顿悟之间,坚持着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心静于流水高山,寄情于风物田园。30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在钻研,每天都在刻苦练习,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学校毕业后,吴晓平一直在苏州工作,白天忙于工作,每到夜晚,他就在自己租住的几平方米的房子里,潜心临摹和美术创作。他平时省吃俭用,但是只要一听说哪里有艺术画展,他就会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前往观摩,在每一次的参观过程中,他都仔细研磨,沉浸在每一幅作品中,感受每一幅作品的表达,领悟每一位画家的深意,坚持学习不断反思,在自己的创作中做到扬长避短。多年来,他创作的山水画常见于报端,作品也开始走进展览馆和颁奖现场。
吴晓平山水画作品《山高水长》
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朋友送了吴晓平一本《施云翔山水画集》。施云翔的作品用墨凝重浑厚,行笔流畅自如,山水风格表现得深邃静美、气势恢宏,给了他强大的感染力和无限的遐想。这本画集让他的内心涌起了巨大的波澜,不经意间也悟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
2018年春,吴晓平毅然辞去工作,只身前往北京清华美院施云翔导师的传统与青绿山水画高研班,开始系统学习山水画。在施云翔的指点下,他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研究探索,其作品立足传统和现实生活,师古人而求造化,专心吸取绘画艺术的营养,浑厚自然,开阔舒朗。他的作品崇尚大山精神,画风工而有意,放而不乱,在工写兼具的笔法与墨色中,建立了自己的笔墨方式。他的山水画,有壮伟之象,莽然之气,蓊郁之韵,雄浑之势,描绘的山石浑厚质朴、气势磅礴、饱满有力,线条清晰、粗细有致。他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祖国的大好山河,用饱心熟意的水墨语言表现着山情水态,苍茫深厚的雄山大川。
吴晓平正在创作山水画
“绘画要创新时代精神,更要传承时代精神,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时代的社会文化特征,这样才有永恒的生命力。”吴晓平表示,自己的作品大多都来源于生活。作品《碧海通途》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伟大的“港珠澳大桥”工程。他用中国传统的工笔画表现形式,从构思到起稿、线描、敷色,层层渲染,利用色彩的冷暖、明暗、黑白、虚实和空间关系,表现港珠澳大桥的宏伟壮观和中国实力的崛起腾飞。他在作品中描绘的几只家燕,代表香港和澳门,紧紧围绕在祖国母亲的身边,他努力把家乡山川印象变为画幅之中的山川胜境,流畅、舒缓地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心中的自豪。
读书真事业,磨墨静工夫。如今的吴晓平依然每天沉潜于画心、画神、画山河,画时代,画生活……在感悟、积累中提升个人艺术修养,他的作品自然平和、清逸端秀。一幅幅精彩作品的背后,是他心灵与精神的自然契合,是他真实性情的表达,也是一名艺术家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孙荪 夏丹华 刘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