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政府办公厅日前正式出台《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
国内大循环发展背景下,区域多极化发展成为共识。安徽要想推动合肥都市圈在长三角和更大区域城市群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省域副中心的“人选”,显得格外重要。
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为何“花落”芜湖?
在探讨“为什么”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是什么”。
根据地域衰减等相关理论,省域副中心是指与省会城市联系紧密,能够承接并放大省会经济、社会、文化等“溢出效应”,在一些重要专业功能上协同配合省会城市服务、辐射省内区域的大城市,是介于省会和省内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中心城市。
安徽最早提出建设省域副中心是在2021年。省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和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将“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此次《意见》更是“开门见山”:芜湖市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支持芜湖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引领发展的新高地、联通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开放枢纽、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区、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这意味着,在省、市发展改革委共同推动下,芜湖省域副中心建设顺利实现从“课题理念”到“规划战略”再到“政策文件”。芜湖自此锚定“真正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第二极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总航标,并将获得目标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具体的重磅支持。
显而易见,省域副中心是安徽省委、省政府赋予新时代芜湖新的定位,饱含了省委、省政府对芜湖发展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另一方面,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也应看到,芜湖仍面临城市规模不大、层级不高,产业集聚不够,吸引力不强等挑战,建设省域副中心还存在要素保障不够、省市联动不足、推进机制缺失等突出短板,亟待省政府关注并协调解决。
因此《意见》明确,建立由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联席会议机制;省有关单位要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给予芜湖政策、项目、资金等扶持。并提出要求:芜湖要对照学习沪苏浙,在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中乘势而上、作出示范,为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跨越式发展展现担当、作出贡献。
简而言之,被寄托厚爱的芜湖,要与省会合肥共同承担起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成为引领全省发展势不可挡的增长极。
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目前各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一般具备较强经济实力和区位优势、鲜明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宽广发展空间和交通网络。
对照上述特征,芜湖的优势不可谓不显著。连南接北、承东启西、临江望海的芜湖,是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桥头堡,制造业特色鲜明、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空铁水公”四通八达,是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作为长江中下游工商业的发祥地,创新、开放、包容一直是芜湖的鲜明基因。
机遇偏爱实干者。“十四五”以来,芜湖更是加快在产业、融通、公共服务、人才及创新层级不断取得新突破:
202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7.6%,分别比全省高7.6和5.8个百分点;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现代农机等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集聚规上工业企业381家,年产值1818.2亿元。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汽车制造业销售总量全省第一。
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312公里,提前完成长三角“十四五”末目标;芜宣机场客运航线增至34条,航线数量跃居全省第二;全市铁路满图运行列车总量跃居全省第二,芜湖港集装箱量突破125万标箱。成功获批国家“东数西算”芜湖数据中心集群。
服务企业举办“畅聊早餐会”、推行“1%工作法”、实施“容缺受理”和7*24小时“随时办”。获评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出台81项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实施“10+3”暖民心行动,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组建人才发展集团,2022年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06个,引进就业大学生6.6万人、较2020年翻了两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48%,居全省第一;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9.5件,连续11年全省第一。
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越来越多人看好芜湖。2022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95个,一批百亿级项目落地;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666个;市场主体总数突破50万户,其中新增企业主体达2万户,增速高出全省3.7个百分点;全市新增常住人口5.9万人。
2021年,芜湖市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共同编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研究》课题指出,从城市自身看,省域副中心城市应具有强大的要素承载力和发展支撑力;从更大区域看,省域副中心城市应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带动力和辐射力。可以说,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有多维度的战略考量。
这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国内大循环发展背景下,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源。2020年,《求是》杂志刊发的重磅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就指出: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当前很多省份将“多核驱动”摆在关键位置,省域副中心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这是安徽区域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合肥都市圈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在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中实力较弱。随着合肥向以创新和服务为主导的产业高级化方向转型,安徽亟需确立壮大副中心城市。作为安徽第二经济强市,芜湖肩负着引领皖江城市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使命,加快提升其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既有助于合肥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也有助于安徽构建高质量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这是芜湖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近年芜湖抓住“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机遇,加快提升城市能级。然而,在内外部综合因素作用下,综合实力与合肥仍有很大差距。支持芜湖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有利于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越、产业特色鲜明、科创资源丰富、创业氛围浓厚等比较优势,大幅提升芜湖在长三角的影响力,持续提高芜湖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
用心谋事、精心干事、专心成事。
新发展格局之下,芜湖奋力打造省域副中心的思索与努力从未停歇。当前,芜湖正聚焦十大新兴产业25个具有优势的细分领域,推动更多优势产业迈进国家级集群,到2030年培育10家营收超千亿企业集团、50家营收超百亿骨干企业、1000家以上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3年芜湖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提出,要努力摆脱“三线城市”的自我定位,让新老市民在芜湖实现事业增值、财富增值、智力增值、健康增值、情感增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造持续增值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