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
3月13日,面对中外记者,李强总理作出了判断:我国的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逐步形成,发展的动力依旧强劲。他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14年,并讲到“对人口增减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积极应对”。
这番话音刚落,杭州就果断放手“抢人”了。当天,杭州公开征求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拟进一步放开学历落户,大专学历可先落户后就业,自媒体纷纷用“重磅”形容这次调整。
一石为何激起千层浪?要知道,2021年,杭州才取消了大专落户政策,仅仅过了两年,就又降低了落户门槛,恢复了大专可落户政策。灵活调整的政策,背后是深刻变化的人口和人才发展形势,也呼应了总理所说的“积极应对”。
2035年多少人在杭州生活?
规划是1500-2000万,但差距还有不小
为何杭州突然公开征求户籍制度改革意见?这里面,有看头。
你还记得吗?2019年,杭州官方出台了一份关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征集意见的说明,就人口规划预测的问题,进行了解释。到2035年,杭州的常住人口规模,预测在1500万人左右,为了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规划按照2000万服务管理人口进行公共基础设施的配置。
这份说明出台之后,当即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因为当年杭州常住人口基数就超过1000万,于是有人说前一年杭州就新增了150多万人,而自G20杭州峰会以后,杭州的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第一,净流入量甚至也超过了深圳,同样位居全国第一。而且,当年杭州还把落户门槛从专科抬到了本科,压了压人口强劲流入的势头,连杭州自己都可能被人才流入的态势吓到了。
1500万的常住人口规模预测,真的是太谨慎了吗?
事实证明,质疑的人太天真了,杭州的谨慎是对的。因为很快,人才和人口的发展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些乐观派被“打脸”了。
大形势中看压力。随着老龄化加剧、婚育妇女减少等普遍趋势,中国人口快速增长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时,在2022年,还出现了多年未有的人口负增长。这也正是媒体记者向李强总理提问的原因:在外媒和部分人眼中有疑问,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是否意味着人口红利即将消失?
而从杭州单个城市看,虽然是人才引进的优等生,但其实也有危机。
从流入杭州人口的绝对数看,2015年到2022年,杭州常住人口增量分别是12.6万人、17万人、28万人、33.8万人、55.4万人、157.6万人、23.9万人、17.2万人,已明显进入了回落区间,且回落幅度还不小。
尤其是有自媒体称,杭州2022年引入35岁以下大学生34.7万人,加上出生人口,实际新增常住人口却只有17.2万人,因此得出了“一年有20万人在离开杭州”的结论。这样的推算当然并不科学,但也体现了杭州引才和留人的压力。
还要值得关注的是,杭州等城市过去多年人口的持续增长,是基于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的“蓄水池”。如今,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65.22%,长三角达到了71.45%,浙江达到了73.4%,杭州达到了84%,上城、拱墅、西湖、滨江还几乎都达到了100%,人口的“蓄水池”正在缩小。
可见,杭州人口的增长,既离不开全国人口发展的大形势、大背景,也与自身城市发展、产业形态、综合承载力等密切相关。当人口流入的空间,被各种各样的限制条件压缩得越来越小,抢人政策放低门槛,就不足为奇了。
大专就可落户,只是为了抢人?
“我看没那么简单”
杭州拟恢复大专生可落户,真就只是为了抢人吗?
引用李强总理回答中外记者的一句话,“我看没那么简单”。
在随后的解答中,李强总理其实已经对“没那么简单”作出了解释——
“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我国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都超过1500万,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的突出优势。”
“更重要的是,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可以说,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
总理的解答,其实蕴含了经济发展方式与人口动力转变的变化关系,体现了中国人口红利的内涵之变。
客观而言,在改革开放起步阶段,中国的人口红利,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为引入外资、扩大进出口提供了劳动力支撑。虽然现在人口增长趋势放缓、老龄化问题变得突出,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不可阻挡的一个趋势是,中国的人口发展模式已逐渐从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过渡——这也就是总理所说的“人才红利”。
“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对城市的影响是实际而深刻的,它就像一个无形的阀门,主导了人口和人才引入政策的调整。就像杭州当年回答“常住人口规划步子太小”的质疑时,就曾公开表态:杭州绝不能重蹈过去大城市拥挤、嘈杂、污染的老路,再也不能把城市当作住人机器和劳动工厂来对待,要合理控制人口,保持在适宜的总量,实现杭州人独特的诗意栖居和奋斗乐业的兼得。
而此次,杭州再度就户籍制度改革公开征求意见,放开了大专生落户限制,同样体现了杭州“抢人”政策是因势利导、因势而变,是“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形势之下的一次“积极应对”。
根据杭州官方发布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此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大专生落户等限制,是为了推动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如果这些专业术语稍显生涩,那么不妨来看一个对比数据:根据猎聘研究院向潮新闻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一年来流入杭州的人才中,大专及以下学历仅占0.12%,本科占80.19%,硕士占19.13%,博士占0.56%。这也就意味着,在高门槛的人才引入政策之下,流入杭州的人才,已经走向高学历化。
一座城市只有塔尖的人才,而缺乏塔腰和塔基的人才,那么显然不符合长远之计。况且,杭州目前大力发展的五大产业生态圈,以及坚定不移发展的制造业,都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涌入。这种需求之下,对前期户籍制度进行适当改革,是一种必然之举,也是一次积极应对。
在这次调整中,除了拟放开大专生落户限制,杭州还要放开技能人才落户,放开投靠落户,放开县域落户政策。这样的政策导向,还真不是抢人那么简单。
其他城市会跟进吗?
“积极应对”会是我国的新常态
在杭州之后,其他城市会跟进吗?
潮新闻记者梳理了20多个主要城市的落户政策发现,经历过多年抢人大战,截至2022年底,我国城市的落户门槛主要分为几档。
首先是北京、上海,这两座城市都在严控城市规模,落户门槛最为严格,另当别论。
其次是深圳、广州、杭州、厦门、苏州、成都、宁波、武汉等城市,本科、专科生可以落户,但对社保和年龄等,都有不同要求。
再次是以西安、重庆、郑州、合肥、呼和浩特为主,专科乃至中专以上,不受年龄限制即可落户。
最后是以石家庄为代表的零门槛,不过这一模式在主要城市中并不多见。
从这张等级表中可见,许多城市还是保持着较高的落户门槛。但实际上,就跟杭州一样,随着中国人口转入负增长,老龄化和生育压力两座大山之下,个别地方的生育激励政策,甚至都有些变形,引起了对教育公平质疑的次生舆论。
这种大势之下,继杭州之后,其他城市进一步放开落户限制,降低学历门槛,并积极对人口和人才发展形势的变化作出积极应对,大概率将成为各个城市整齐划一的动作,会是一个新常态。
毕竟,各个城市感受到的人口增长减少的压力都是一样的。如武汉、成都、南京等近年来常住人口增长较快的城市,都遭遇了增速下滑。在各个省份中,“最能生的”山东,2022年人口同比减少了7.2万人,虽然实现了20多年前制定的“人口不过亿即回落”的目标,但这次“按部就班”,带来的似乎是另一种紧迫感。
去年,国家相关部委在新闻发布会上谈及推进新型城镇化时,透露了两点关于放开城市落户限制的信息。一是打通在城镇稳定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等重点群体的落户通道;二是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确保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应落尽落、便捷落户。
这其实已经“剧透”了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部分城市的落户门槛会进一步降低,政策将惠及更多的农村转移人口。毕竟,我国依靠人口红利加速演进的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工业化,而未来,我们依然需要充分释放人力、人才的潜力,去适配经济发展态势,去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以及中部、成渝等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形成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重要枢纽。
杭州,在新一轮抢人大战中,又打响了新的一枪。但是,抢人的江湖,不会只有这一声枪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