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一周前,李强总理首度亮相记者会,再提“走尽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浙商“四千精神”。
能在总理记者会上“出圈”,浙江民营经济凭借的不仅是精气神,还有杠杠的硬实力。
作为民营经济第一大省,浙江2022年有107家民营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上榜企业数量连续24年位居全国之首。长年“霸榜”500强,浙江有什么秘诀?
日前,浙江省工商联发布《2022浙江省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分析报告》,就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从“腰部”登上“塔尖”
这是浙江省工商联首次发布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报告中,最大的看点,是一组关键数据——
2022年,浙江省共有上规模民营企业1387家,较上一年增加465家,数量和增量均居全国第一。
这个数据,源自全国工商联连续第24年对上规模民营企业开展的调研。
全国工商联将“上规模”的门槛,定为上一年度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收入、境内和境外收入的营收5亿元人民币以上。
年营收5亿元,是什么概念?在国家统计局2017年公布的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标准中,工业企业年营收超过4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000人,就是大型企业了。
如果将浙江民营企业看做一座金字塔,塔底是大量的中小微企业,截至2021年底,浙江全省共有约835万户民营主体,这是浙江民营经济的“底盘”;在金字塔的“腰部”,就是营收5亿元以上民营企业,现在是1387家;而傲立“塔尖”的,就是上榜“中国民企500强”的企业,2022年浙江共有107家,上榜门槛为263.67亿元营收。
除了总量,一年465家的增量,更是这组数据的看点。
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又在情理之中。省工商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首先是由于浙江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大量好的企业这两年冒了出来。
像首次入围的浙江大豪科技,上一年营收3.4亿元,去年调研时已超8亿元;浙江德创环保科技,一年时间营收从4亿元跃升到6亿元;还有浙江盛发纺织印染、大康控股集团、森赫电梯等等……翻看新增名单,类似的不在少数。
此外,调研为企业主动申报,也说明在省工商联的大力推动下,更多的浙江民营企业“消除顾虑、放下包袱”,主动“浮出水面”。比如,蚂蚁科技集团、新华三信息技术、中通快递等新晋入围企业,均为首次申报。
“这些都是浙江头部民企的‘种子选手’。”浙商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轶清分析,“腰部”的迅速壮大,或将在未来催生出更多“塔尖”企业。
在中国“民企第一省”的竞争中,近年来浙江、江苏之间的比拼异常激烈。如果把时钟拨回到2021年,当年浙江入围企业总数96 家、江苏92家,差距仅为4家,浙江连续20多年民营企业500强数量全国第一的地位正岌岌可危。还好,去年浙江又以107家坐稳了头一把交椅,比江苏多了15家,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壮大了的“腰部”企业群体。
未来,浙江想要坐稳“民企第一省”,就要让更多位于“底盘”的民营企业爬到“腰部”,让更多“腰部”的民营企业登上“塔尖”。
均衡与集中
这份《报告》,也为我们描画了一张浙江上规模民营企业的清晰“地图”。
从设区市分布看,上规模民营企业的区域分布梯度明显。杭州以315家居全省之首,其后为嘉兴、绍兴、宁波三个地市,企业数量均超过200家,杭嘉绍甬四城承载了70.87%的上规模民营企业,湖州、台州也分别有超百家企业入围。
新增的465家企业中,杭绍嘉台增加最多,分别增加了123家、81家、75家和52家。
县域经济,在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县域维度观察,全省上规模民企来自83个县(市区),其中40个有10家以上的企业入围。
相比广东上规模民营企业多集中在珠三角,浙江民营企业的分布更为均衡。“充分彰显了我省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推动我省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省工商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其中,入围企业前四强的县(市区)依次是:杭州萧山区74家、绍兴柯桥区71家、桐乡市58家、杭州拱墅区54家。
从产业分布看,浙江上规模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三大行业,分别约占总量的67.4%、12.4%和11.7%。
其中,制造业上规模民营企业覆盖30个细分领域,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其他制造业等四个领域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多,都有60家以上的上规模民企。
调研报告还显示,浙江上规模民营企业在业务上高度聚焦,第一主营业务收入占营收的比重近五年来基本保持在90%以上;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平均研发强度3.15%,36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0%,99家企业强度在5%至10%之间。
针对浙江“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调研认为上规模民营企业是“地瓜经济”的重要基础、核心力量。573家企业填报参与了助力国内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尤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参与度较上一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
此外,在抢占国际市场方面,浙江民营企业正在从“走出去”升级为“走上去”,通过海外建设生产基地、研发机构、销售机构等直接投资方式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不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警惕!5方面不足
浙江的优势和潜力在民营经济,但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面临一些瓶颈制约。调研报告也指出了浙江上规模民营企业存在5方面的不足——
首先,是规模分布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
如果将1387家上规模企业再细分,年营收10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8家、500亿元以上的35家、200亿元以上117家、150亿元以上136家、100亿元以上179家、50亿元以下1120家。
可以发现,在营收50亿元以上的企业中,500亿元到1000亿元、50亿元到100亿元两个规模层次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整体梯队建设结构不够稳定。
第二,国际化发展挑战增多。
面对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加大、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加上自身在人才、管理上的短板等挑战,浙江民企“走出去”的困难挑战增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增大。
第三,创新驱动能级有待提高。
发明专利、国际专利等高质量创新产出相对不足,高层次科技创新奖项不多,科创产出广度深度有待提高,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需优化。
第四,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困难。
数字化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只有近30%的填报企业表示已经有数字化专业人才;从战略、管理和人才三个维度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占比低,仅占18.48%;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动能偏弱;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的成效有待提高。
第五,金融风险防控仍需继续加强。
上规模企业总体杠杆水平偏高,企业风险防控的压力持续加大,企业投资意愿和新增投资缩减,融资渠道收缩态势比较明显,融资难融资贵仍局部存在。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需要浙江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突围奋进;否则会徘徊不前、甚至萎缩、衰退。对此,我们别无选择。(记者 方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