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苏州光福核雕在创新中传承

   

 

  

 

  □ 本报记者 汪宏胜

  近年来,在“中国工艺雕刻之乡”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一批艺术大师和能工巧匠持续守正创新,在保留核雕古老技艺,确保基因不变、机理不变的基础上,为核雕工艺的发展传承,融入当代生活理念的印记,推动光福核雕技艺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一手托着橄榄核,一手执着刻刀,一边思考着构图……出生于1957年的许忠英在核雕桌前一坐就是大半天。自上世纪70年代拜师学艺以来,许忠英就没离开过核雕桌,她不仅将核雕工艺的精致玲珑发挥得淋漓尽致,在2002年还成立了许忠英核雕工作室,义务带领、教授学徒100多人,并逐渐打开核雕的销售市场,让学徒们既学到手艺,又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如今,许忠英的工作室被设为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巾帼就业创业实践基地。

  许忠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也是光福众多核雕匠人初心如磐、笃行致远的一个缩影。她告诉记者,过去,光福核雕的创作取材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主要以神仙人物、民间故事、民俗生活为主。现在,创作者们开始拓展探索全新的创作领域,将美丽中国、苏州城市景观、好人故事、疫情防控、卡通形象等贴近生活的现代主题,陆续丰富到创作中,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些创新作品,既继承了传统经典风格,又不断汲取时代新元素的养分,创作范围不断放大,艺术视野不断拓宽。

  近年来,创新的精神在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陆小琴的作品中得到了全面的展现。陆小琴向记者介绍自己的代表作《荷塘私语》的创作经历:“我有一颗怪核,长得很不规整,对于传统老师傅来讲这就是一颗废核,但是在我眼里它却是一件宝贝,因为它独一无二。这颗核我一直存放了很长时间,突然有一天我在写生的时候看见秋天的残荷,给人一种寂凉的感觉,当时我就陷入了沉思。此时,突然飞来一只翠鸟打破了我的沉思,顿时我就有了灵感,把那颗怪核做成了一片枯萎的荷叶,在上面点缀了两只翠鸟,又加了一些镂空,这幅作品成为了我创作的一个转折点。”陆小琴认为,创作灵感一定是来源于生活的,如何把生活中的素材充分融入到作品创作中,为作品注入灵魂,是她一直以来追求和破解的课题。

  此后,陆小琴又尝试把核剖开,根据其内部的结构进行设计,这样雕刻出来的作品不仅显得更有空间感,而且让人观之引发遐想。为此,陆小琴花了三年多时间自创了“光影核雕”技艺,并入选江苏省级科研项目,这是当地传统民间工艺唯一获得的科研项目。

  “这让我产生了更大的创新动力,技艺可以复制,但思想无法超越。所以,我一直呼吁手工艺人要不断地出去学习,进入更高的殿堂去深造,拓宽自己的视野,打开自己的格局,才能创作出更有深度、更有温度的作品。”陆小琴激动地对记者说道。正是这种敢于不断突破与尝试的勇气,让陆小琴从木雕转行到核雕后,仅仅花了7年时间就获得了“山花奖”,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敢想象的。陆小琴的女儿因为从小耳濡目染,也产生了对核雕的喜爱,在海外学成归来后也毅然决然地参与到核雕的传承与创新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起,市场对于核雕艺术品的需求量急剧扩大,核雕行业峰回路转,一度沉寂的市场再度活跃起来。如今,光福核雕除了家族传承学艺者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艺术院校高材生和从事其他雕刻领域的从业者,加入到光福核雕的创作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名匠,共同推动核雕产业结构优化,行业整体升级。目前,光福核雕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2名,区级传承人12名。其中,4名大师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光福核雕的销售方式也从传统的“线下”延伸到“线上”,从“普通零售”上升到“艺术拍卖”,从“本地市场”拓展到“全球网络”……光福核雕的销售思路越拓越宽。众多从业者将“品牌工作室”的理念引入核雕产业,结合现代商业理念,推动产业完成专业化转型。目前,光福核雕产业区域共入驻工作室500多个,各类工作室不但向外界输出各类高质量核雕作品,更承担了招收学生、培养人才的行业职责。与核雕生产相关的附加产业,如橄榄核收购、雕刻工具生产、核雕作品包装、核雕经纪人等新兴职业,也为光福及周边地区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张静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中华文脉的薪火延续,更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近年来,光福镇瞄准高技能人才培养打出“组合拳”,与苏州工艺美院等院校合作,注重学历和技艺双修,精心打造“雕刻班”;创设苏州首个苏作工艺学院,加快本土工艺人才培养;通过组织艺人参加研修班、技能竞赛、名师结对传承等活动,为核雕手艺人搭建更多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为光福核雕的未来探索更多可能性。未来,光福核雕将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继续薪火相传,持续守正创新,努力将这件“中华瑰宝”进一步发扬光大。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7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