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合集成代工的晶圆产品。 合肥新站高新区供图
4月26日,安徽又一次迎来高光时刻。
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合肥开幕。本届科交会突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被誉为一场“科技大集”。
“四链”深度融合,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词,也是安徽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科技创新策源地”的特色打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刚刚召开的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对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系统布局,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深度融合之下,2022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七,科创与产业进一步同频共振,经济总量历史性地跻身全国前十……
创新引领——大平台、大装置、大院所集聚
4月12日,一项新的世界纪录在安徽诞生。
当晚9时,在第122254次实验中,素有中国“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实验的成功,对人类探索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进而高效约束类似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提高未来聚变电站发电效率,实现能源自由具有重要意义。
在“四链”深度融合创新体系中,科技创新自然居于引领地位。
安徽是屈指可数的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双布局”省份;已建、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12个,数量居全国前列;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
就科技创新本身而言,上述大平台、大装置、大院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大科学装置为例,它的重要性体现在明、暗两条线上。
“明线”好理解,即建设大科学装置的目的。如前面提及的托卡马克,为探索、利用核聚变筑牢了基础。
“暗线”同样重要。大科学装置在运行中不断“沿途下蛋”,促使一系列尖端科技成果在安徽转化应用。
同步辐射光源大科学装置被称作“前沿科研的眼睛”。
依托该装置,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联合企业攻关制约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产业发展的高分子膜。目前,校企联合研发的动力锂电池隔膜,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偏光膜已进入新型显示终端市场。
产业进阶——科创与产业同频共振
最近半个月,复星国际、丰益国际集团、海尔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负责人密集造访安徽,推动双方进一步开展合作。
到安徽去,做“合伙人”!这是现阶段不少头部企业的共识。
在安徽产业进阶中,科创与产业的同频共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四链”深度融合的应有之义。而企业,正是连接两者的纽带。
谷雨刚过,位于安徽肥西经开区的安利股份迎来喜讯:公司在消费电子和汽车内饰市场拓展上取得新突破。
安利股份,全球聚氨酯合成革及复合材料头部企业。在人们印象中,这家安徽本土上市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于运动鞋服和家居行业。而今天,华为、苹果、比亚迪、长城、丰田等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企业,成为它的客户。
“为满足客户对高性能、多功能、生态环保聚氨酯复合材料的需求,我们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头等位置。”据安利股份董秘刘松霞介绍,公司研发团队有400多人,2022年企业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超过6%,远超同行业和制造业平均水平。
“共振”之下,公司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约为5%,部分细分中高端市场占有率超过20%。
“共振”,还体现在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身上。脱胎于中国科大的它们,用坚持创新在各自细分赛道勇往直前,并助力安徽成为覆盖门类最全、企业数量最多的量子产业高地。
安利股份和三家量子企业的发展,是众多皖企坚持创新,又受益于创新的缩影。
如果不创新,科大讯飞如何能“领跑”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赛道?蔚来汽车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下脱颖而出?安徽合力主要经济指标如何能连续32年位居中国叉车行业前列?
目前,安徽共有高新技术企业超1.5万家,位居全国第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7户,位居全国第七。
创新企业,带动新兴产业,拉动经济发展。
2022年,安徽十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超52.7万辆,居全国第七位;集成电路产业营收突破500亿元;全球20%的液晶显示屏在此生产;人工智能产业中可穿戴智能设备出货量全球第一。
同年,安徽GDP突破4.5万亿元,首次跻身全国前十。
资金赋能——各路渠道打出“组合拳”
4月20日,总部位于合肥的晶合集成开启新股申购。
公开资料显示,一旦登陆A股,这家规模位居行业前列的晶圆代工企业,将募集到百亿级资金。这笔资金,将用于公司先进工艺研发项目等。
创新发展,资金先行。这也是为何“资金链”在“四链”中占据一席的原因。
现阶段,各路资金积极赋能,为安徽“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供应“粮草”。
首先是财政资金。
安徽省财政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科技支出508.4亿元,居全国第4位。在支持打造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方面,财政资金更是“大手笔”。其中,自2017年获批以来,安徽省和合肥市安排126.5亿元,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大研究院建设。
其次是信贷资金。
针对科技型企业贷款难题,安徽构建政府、银行、担保、征信等多方协调联动、精准高效的科技企业贷款服务体系。“去年末,全省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592亿元,较年初增长近千亿元。”安徽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
再次是各类基金的资金。
从2022年起,安徽省财政连续五年出资,组建500亿元规模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并通过引导基金——母基金——子基金构架,逐层撬动社会化资本,最终形成总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
最后是资本市场的资金。
资本市场是创新发展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2022年,安徽启动实施推进企业上市“迎客松行动”计划,力争到2026年末上市公司达到300家以上。截至4月24日,今年全省已新增境内上市公司6家,居全国第5位。
通过上市,企业募集到的资金“以亿元计”。
人才支撑——高端科研人才+高级技能人才交汇
日前,位于安徽淮南的安徽理工大学“星光闪耀”,葛世荣、张来斌、王成山受聘为该校特聘教授。他们三人有一个共同的头衔——中国工程院院士。
创新体系中,人才的重要性无需赘述。
在“四链”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以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纷纷加盟安徽: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亚栋受聘为安徽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受聘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孙长银、王守国两位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被任命为安徽大学副校长……
有“引”也有“育”。
据安徽省教育厅数据,党的十九大以来,安徽新设高校3所,另有6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本科高校,累计培养毕业生217.59万人。去年,全省高校毕业生留皖就业率74.2%,创历史新高。
高端科研人才之外,高级技能人才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支撑。
总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东方教育集团在全国拥有200多家职业院校。“2022年,我们在皖的3所院校的省内就业人数近4000人。在此基础上,还有1700多名省外院校技能人才来皖就业。”集团负责人如是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0月,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正式成立,旨在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
它的成立,能够为安徽科技创新带来哪些新变化?令人遐想无限。
4月26日开幕的第二届科交会上,主办方在集中展示1800多件高水平科技成果的同时,还举行产业峰会、资本和人才服务推介等20多场专项活动……
这,不正是推动“四链”深度融合的又一次生动实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