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草木勃发,黄浦江畔一片生机盎然。
上海,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
2022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47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全国中心城市首位;
202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30万国际标准箱,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
2022年上海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3%,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
…………
“展望未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壮阔征程上,上海一定能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一定能展现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气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上海正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新时代新征程,上海如何在新的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
记者日前走进上海,感受这个不断见证奇迹的地方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的篇章。
改革开放持续攻坚,以高水平开放助力高质量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开放是上海的最大优势。
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上海长期引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最鲜明的品格。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海以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姿态和担当,加快推出更多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突破性创新,努力建设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营商环境改革深入推进。
调研中,浦东隐冠半导体公司总经理吴立伟讲述了他的故事。公司想要新增股东,推行股权激励。但按原有程序,审批要走3个流程、准备3次材料、时间跨度近一年。好消息是,浦东新区近来推进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3个流程一次走完,3天办好。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自2018年起,上海连续实施6轮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在证照办理、项目审批、企业注销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创新经验并在全国复制推广。
率先开展“文体旅一证通”、环评排污“两证合一”、以企业信用信息报告代替行政合规证明等首创性改革试点……上海着力加强改革系统集成,一批重大改革举措接续推出,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利用外资质量持续提高。
4月9日,特斯拉宣布在上海临港加码投资,修建一座储能超级工厂,工厂将规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计划于2023年第三季度开工,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目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实现超过95%的产业链本土化率。
上海是外商投资中国的首选地之一。近年来,上海利用外资呈现逆势增长态势。今年一季度,实际使用外资78亿美元,同比增长28.1%。总部经济集聚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累计分别达到907家、538家。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上海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大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构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目前,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推介会陆续在世界各地开展,签约面积已超26万平方米。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已经成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高水平开放的载体、多边主义的舞台,前五届累计意向成交金额3458亿美元。
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全力推进、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跑出“加速度”、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扎实展开……上海统筹推进各类开放平台建设,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强劲
进入上海榕融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厂房,一股热气扑面而来。16条超百米长的生产线上,机器飞转。一条条氧化铝丝化后,如蚕丝一般在履带上前行。拿起一根氧化铝纤维纱线,公司负责人介绍:“纱线由9微米直径细纱合股并捻,耐高压高温、阻燃,可用来制作宇航员防护服,这一突破纤维材料制造的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高性能纤维材料的行业空白。”
榕融新材料的发展是上海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缩影。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上海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成势、未来产业抢先布局。
创新是上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张江如今已汇聚2.3万家企业、50万从业人员,万人有效发明专利725件,是上海全市平均拥有量的10多倍。仅以芯片领域为例,全球芯片设计10强中有7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
加速全球创新资源集聚,上海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壮大,3家国家实验室成立运行,上海光源二期、软X射线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全球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初步形成。
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大力建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创新高地。
“以人工智能为例,上海聚焦‘算法创新+场景赋能’,推动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揭牌运作,原创算法、智能芯片等取得突破,产业人才占全国1/3。”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汤文侃说。
将创新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第一驱动力,上海优化“政府有为、专班推进”+“市场主导、揭榜挂帅”机制,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嘉定新城,加快建设“汽车制造领跑+智能传感领航”产业体系,力争2025年产业总产出达到万亿级规模;松江新城,做大“科创走廊+数字云城+智慧枢纽”数字化转型平台,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当前,上海又积极竞逐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前瞻布局未来健康、未来智能等五大未来产业。”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顾军说,“锚定未来,上海提出了新目标:到2025年,数字经济等4个新赛道产业总规模突破4.5万亿元。”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百姓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上海徐家汇路黄陂南路公交站,一块水墨色的公交站牌屏幕,显示着8条公交线路后续车辆预计到达的时间,在每个数字背后,还有几个人形标识。
“1个人形,代表公交车内还有座位;2个,代表没座位了,但站立空间还比较足;3个,就是比较拥挤了。”站在屏幕前,上海公共交通广告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小宗提醒记者注意另一个轮椅的标识,表明这辆公交车上配备了无障碍设施,“通过我们的智慧云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可以精准显示公交车内部实时信息。”
这样的墨水屏幕,目前在上海浦西中心城区基本实现全覆盖。“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始终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
“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作为社区群众办事的最基层一线窗口,群众办事能不能进一个门、取一个号、一窗办成?”浦兴路街道位于浦东新区东北部,辖区面积6.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18万,社区内老年人群体、外来人员较多,办事需求多样化,如何缓解群众办事难,是中心主任王建胜被问到最多的问题。
这个中心虽小,业务却不少,有人社、民政、公安、卫健等11个部门的208项业务事项,种类多、政策性强。王建胜说:“要想实现所有事项的综合受理,首要的问题是服务系统的整合。”
基层提需求,改革给方案。2018年起,上海“一网通办”改革持续深入,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全面落实上海市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实体证照;同时升级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系统,整合各部门的业务条线,实现了一张网、一个系统,一个账号登录受理。
截至今年3月底,上海“一网通办”实名注册个人用户超过7968.93万,法人用户超过311.06万,接入事项3622项,累计办件量达3.36亿件,2022年度网办率达83.97%,实名“好差评”系统的好评率超过99%,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上海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努力为广大市民创造高品质生活。黄浦江和苏州河这“一江一河”累计87公里长的岸线贯通开放后,上海不断实施品质提升工程,打造世界级滨水区,让历史上的“工业锈带”更好成为“生活秀带”“发展绣带”。在徐汇滨江,每到周末,滑板、跑步、露营的市民与江面往来的船只相映成趣,两座被称为“双子塔”的西岸智塔拔地而起,汇聚了众多人工智能产业上下游企业和研究机构,一派生机勃勃。未来,这里将有一条跨越黄浦江的缆车“浦江之心”连接浦东,“一江一河”的美丽故事还在继续。上海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水平,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和“两旧一村”改造。位于静安区的张园,是上海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历史建筑群之一,如今已成为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的新名片。
上海的高质量发展成果,还在向长三角辐射,在更大范围内惠及群众。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分别在上海、江苏、浙江缴纳医保的246万居民,可以享受到“跨省无感”的医疗服务。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跨省就医无须办理备案就可以直接刷卡结算,覆盖示范区内所有符合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依托国家医保电子凭证,三地参保人员只需激活医保电子凭证,即可实现“不带社保卡看病”,目前已有75家定点医疗机构开通该功能。
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海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新征程上奋力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